2011年1月1日 星期六

科摩多巨蜥

科摩多龍又稱科摩多巨蜥,屬爬行綱、蜥蜴目、巨蜥科。現存的巨蜥約有三十多種,而科摩多龍卻是世界上個體最大的巨蜥。體長最長的可達3米,重150千克,可謂是蜥蜴王國中的“巨人”了。

  科摩多龍,生活在印尼、科摩多島及其鄰近的其它群島中。其全身為深褐色,並有灰黃色的斑點。身軀較長,頭部巨大,在嘴裡長有如倒鉤狀的牙齒,細長的舌頭前端分叉。它的四肢粗壯有力,善于挖掘洞穴。在腳趾上並具有尖銳的爪子,能夠幫助牙齒將食物撕成碎片。尾巴根部粗大,向尾尖逐漸變細,尾巴幾乎等于身體和頭部的總長度。



  科摩多龍,喜歡生活在海岸邊潮濕的森林地帶,不僅善于游泳,且爬行速度較快。它是一種肉食性動物,食量很大,平均每天能吃6-8千克的食物,但食性卻很雜,羽族、昆蟲、哺乳動物等都是它的美味。有時它會在海邊漫步,取食一些被海浪沖上岸的魚、蟹和軟體動物。有時它則會靜靜的埋伏在樹叢中,捕食大型的哺乳動物。



  每天早晨,科摩多龍從洞穴中爬出來,先躺在岩石上吸收陽光的熱量,直到太陽晒暖了身體后才去捕食。當它發現獵物的蹤跡后,便慢慢向獵物靠攏,兩者之間的距離比較近的時候,它便立即發起進攻,進行突然的襲擊。科摩多龍進攻的有利武器,是它身后拖著的那條大尾巴。只見它沖向獵物,甩動它那側扁而粗壯的尾巴,把獵物掃倒在地,轉過頭去再用尖銳的牙齒,一口咬住獵物的脖頸,使之畢命。



  當不能捕獲活的動物時,它們也會進食腐爛動物的尸體。它的舌頭上長有敏感的嗅覺器官,所以在科摩多龍尋找食物的時候,總是不停地搖頭晃腦、吐舌頭,靠著靈敏的嗅覺器官,能聞到範圍在1000米之內的腐肉氣味。



  每年的7月份是科摩多龍的繁殖季節。和大多數爬行動物一樣,科摩多龍為卵生。它們先在比較乾燥的山丘上挖好洞穴,然后將卵產在裡面,每窩產卵數量在5-20枚不等,卵為白色,到來年的四月份才孵化。一般科摩多龍的壽命在40年左右,最長壽的可以活到100年以上。



巨蜥的唾液中含有多種高度膿毒性細菌,大概可分為四種系列,至於是哪些細菌就不得而知了!
參考資料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004121801280

    蜥蜴

    二)蜥蜴的生活:形態特徵、食性與各種行為



    蜥蜴屬於有鱗目,因此外型上除了四肢與修長的尾巴之外,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一身密佈的鱗片。鱗片主要提供保護,同時這些密密麻麻的鱗片也是分類上重要的參考依據。以台灣主要的幾大類蜥蜴來說,常見的壁虎科蜥蜴,我們可以發現牠們體壁上有較細緻的粒狀鱗;石龍子類的鱗片則類似魚鱗,通常很光滑,稱之為圓鱗,呈現覆瓦狀排列;草蜥類蜥蜴鱗片看起來較粗造,鱗片狀似矩形或方形,腹鱗通常有稜瘠;至於攀木蜥蜴的鱗片也是呈現較粗糙的狀態,牠們的鱗片略成菱形且較不規則排列,另外攀蜥頸部還有豎立的鬣鱗。



    蜥蜴通常體型不大,全世界最大的蜥蜴是產於印尼的科摩多巨蜥(Varanus komodoensis),全長可達310公分,體重可達165公斤。而體型最小的蜥蜴則是近年在多明尼加發現的一種球趾壁虎(Sphaerodactylus ariasae),平均吻肛長僅1.6公分左右,是目前全世界最小的羊膜動物。由於體型不大,蜥蜴也成為許多比牠更大型肉食動物的食物,例如哺乳類、鳥類、其他爬行動物,甚至無脊椎動物。比起蛇類是純肉食者,蜥蜴的食性就顯得比較廣泛了,蜥蜴主要以肉食為主,也有草食、腐食(吃死亡的屍體)與雜食(肉食與素食兼具)。較小型的蜥蜴,多半獵捕較小型的動物,多半以小型脊椎或無脊椎動物為主,有時也可能捕食同類。較大型的種類,像前述的科摩多巨蜥除了小型動物,還會獵捕牛、羊、鹿等大型哺乳動物,而且牠也會吃腐肉。素食蜥蜴如所羅門石龍子(Corucia zebrata),主要在夜晚覓食果實與藤蔓葉子,另外著名的加拉巴哥海鬣蜥則會潛入海中吃食海草。總之,在自然界,多數的蜥蜴多扮演食物鏈中的中間消費者(吃與被吃),對於穩定生態系佔很重要的地位。



    雖然蛇類是從蜥蜴演化而來,但比起蜥蜴的眼力與耳力,蛇類可說是近視而且幾近耳聾。大多數的蜥蜴都有良好的視力,除了少數穴居性的蜥蜴(眼睛已退化隱於鱗片下)之外。一般來說,夜行性的蜥蜴,例如大部分的壁虎,眼睛會比較外突,受光面積較大,適合在低光源的夜晚觀看東西,但到了白天,牠們的眼睛通常會靠瞳孔調整,所以在大白天我們發現這些夜行性蜥蜴,或者夜晚觀察用燈照射牠們時,會發現他們瞳孔會瞇成橢圓或線狀,這樣的調整可以降低強光對視網膜的受損。蜥蜴的另一個特徵就是通常有眼瞼,除了壁虎科與鱗腳蜥科的蜥蜴例外,牠們的可動眼瞼通常具有鱗片,有些種類則會出現一大塊透明的鱗片稱為瞼窗(windows),蜥蜴的眼瞼是由下往上蓋的。通常在蜥蜴眼睛後方會有兩個明顯的外耳孔,耳孔部位有鼓膜,外耳孔在有些種類明顯,有些則不明顯。此外蜥蜴也有中耳與內耳。相較來說,蜥蜴的聽覺不若視覺來的重要。
    參考資料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607042110244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405112206772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205072314597
    • 2010-03-22 20:49:07 補充 前面已談過蜥蜴的食性,接下來談蜥蜴如何覓食。蜥蜴的覓食方式可分為主動出擊與坐等覓食兩種,兩者的差異可從牠們的舌頭看出端倪。舌頭前端明顯較分叉的蜥蜴,跟蛇很像,會有吐信的動作,目的是靠兩叉的尖端偵測外面環境,待舌頭收回口腔時,會掃過上顎的犁鼻器(vomeronasal orgon),或者稱為傑克遜氏器(Jacobson's orgon),透過犁鼻器的感覺細胞將訊息傳至大腦判讀。至於傾向坐等型的蜥蜴舌頭前端通常較無分叉。
      參考資料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205072314597
    • 2010-03-22 20:51:34 補充 蜥蜴一般都極為膽小,通常有點風吹草動,就會一溜煙的逃跑。蜥蜴為了逃避天敵,通常會表現出許多求生的行為,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蜥蜴的斷尾自割行為(caudal autotomy)。會斷尾的蜥蜴,尾巴的尾椎骨都有許多斷尾點,一受到外力擠壓就會產生扭動而自割,斷裂出的尾巴會持續扭動一陣子,可以分散掠食者注意而延長個體逃跑的機會。雖然蜥蜴討跑時捨棄了尾巴,但對許多蜥蜴來說,尾巴具有儲存能量或幫助平衡的功能,非必要蜥蜴是不會隨便斷尾的。以台灣來說,除了攀木蜥蜴之外,其他的蜥蜴都會有斷尾行為的發生。值得一提的是,南非有一種犰狳蜥(Cordylus cataphractus)
      參考資料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205072314597
    • 2010-03-22 20:52:04 補充 在頭部周圍還有類斗篷的構造,在受到威脅時會像傘一樣張開,伴隨著張大的嘴巴以威嚇敵人。
      除了上述這些方式,靠近與體色接近的環境偽裝也是一種減少天敵發現攻擊的方式,此外,蜥蜴也會受到環境變化、外來干擾或激素分泌(生殖季時)的影響而改變體色,除了人們熟知的變色龍,台灣一些壁虎與攀蜥也有變色行為的發生。雖然蜥蜴多以消極的方式躲避天敵,但像珠狀毒蜥(Heloderma horridum)、鈍尾毒蜥(Heloderma suspectum)與科摩多巨蜥就屬於比較積極的防禦者,前兩種蜥蜴是全世界僅有的兩種有毒蜥蜴,牠們可以從下顎的毒腺噴出毒液禦敵;而科摩多巨蜥雖然沒有毒,但唾腺
      參考資料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205072314597
    • 2010-03-22 20:52:35 補充 分泌的唾液含有有毒細菌,加上體型強健,所以對獵物或敵人也具有威脅性。

      蜥蜴是一種外溫動物,體溫的調節必須仰賴外面環境,主要藉由太陽輻射、介質傳導與空氣對流等方式來達成。大部分的蜥蜴都是以主動方式調節體溫,也就是行為選溫的方式。白天活動的種類通常會利用上述這三種方式進行體溫調節,牠們會選擇貼在植物體、石頭與柏油路面上面。至於夜行性的種類則多以介質傳導與空氣對流的方式。
      參考資料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205072314597
    • 2010-03-22 20:52:40 補充 像蜥蜴這類的爬行動物,體溫調節受限於環境,牠們不像內溫動物(鳥類與哺乳類)可以靠自身產熱的方式來維持較恆定的體溫,因此一但進入寒冷的季節,牠們通常就會減少或停止活動,之後便進入冬眠期。環境溫度除了會影響蜥蜴的生理代謝外,對某些種類來說,巢中的溫度高低也關係著子代的性別比例:一種情形是溫度低為雌性,溫度高則為雄性;而另一種情形是過冷或過熱皆為雌性,趨於中間的溫度為雄性。

    台灣黑熊的介紹


    在森林裏獨自遊蕩的台灣黑熊



    是台灣陸地上最大型的野生動物



    由於黑熊研究小組三年來的努力



    我們終於得以一窺台灣黑熊的神秘世界



    走在林木蓊鬱的八通關越嶺古道上,或許您會遇到一位年輕女生正在草叢裏忙進忙出,如果您有興致駐足攀談,她會笑聲咭咭地告訴您她和台灣黑熊的驚奇相遇:「有一次,我在森林裏揀熊大便,忽然聽到一陣刷刷刷的聲音,仔細一看,一隻熊正從樹上爬下來,當時的距離大概只有十公尺那麼遠……。另外還有一次,有隻剛離開媽媽的小熊,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誘餌太好吃了,每隔幾天牠就會來光顧陷阱,前前後後被捉到了三次……。」



    深入山區追蹤熊跡



    這位長得很秀氣的女生叫作吳煜慧,是「台灣黑熊研究小組」的一員,在深入中央山脈的原始森林裏已經過了三年多「逐熊而居」的生活。法文系畢業的她,談起改行研究台灣黑熊,自己也覺得不可思議。她笑稱大學念了五年的「登山系」,大五上學期實在閒得發慌,覺得該找點事做,於是向「台灣黑熊研究小組」負責人、人稱「熊媽媽」的黃美秀毛遂自薦。



    吳煜慧坦承之前對動物沒什麼興趣,但在山上追了幾個月的熊後,發現自己竟然喜歡上了台灣黑熊,「每次看到牠們都會覺得很驚奇耶!」言談間,吳煜慧難掩興奮的神色。她因此決定投考研究所,以便將來能繼續研究台灣黑熊。經過四個月苦讀,她終於如願以償考進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台灣黑熊也就成了她論文題目的不二選擇。



    胸前有著V字型白色斑紋的台灣黑熊,在台北市動物園舉辦的票選活動中,以十六萬票榮登「本土十二生肖」冠軍寶座,去年世界盃棒球賽也以牠作為大會吉祥物。台灣黑熊的「人氣指數」雖然高,但人們對這種「台灣最大型的哺乳類動物」的了解其實十分有限,尤其是牠們如何在野外生活的資料幾乎是一片空白。過去三年,黃美秀和吳煜慧等人在玉山國家公園大分山區的追蹤研究,因此更顯得彌足珍貴。



    「她們不只勇氣可佳,野外獨立作業能力也不遜於巡山員。」玉管處祕書陳隆昇轉述生態攝影家鍾榮峰的話,給予黃美秀和吳煜慧極高的評價。



    因為研究基地深居大分山區,她們必須背著十五公斤、有時甚至幾乎重達三十公斤的裝備,花三天時間從瓦拉米步道起點,一路翻山越嶺走到大分山屋,其間還須經過幾座破爛不堪、搖搖欲墜的吊橋和多處嚴重坍方地形。為了抓熊,她們曾在深山一連待了五十五天,也曾經在山上遇到過颱風。



    「我們每個月至少要上山十天,布置陷阱抓熊,抓到熊後要替牠麻醉,趁著牠『不省人事』的一個小時,趕快上無線電頸圈、稱重、檢查。另外還要連續三天,每天二十四小時接收訊號,這時候大家就只能輪流睡覺。要是熊翻過了稜線,我們就得趕快收拾營地,背著裝備重新追起。」吳煜慧還提到,撿拾黑熊排遺及設置獸毛陷阱也是他們的工作項目。



    明顯可辨的V型胸斑



    熊類共可以分為北極熊、棕熊、美洲黑熊、亞洲黑熊、馬來熊、懶熊及眼鏡熊七種(也有些學者將熊貓歸為熊類)。台灣黑熊為亞洲黑熊的特有亞種,也是台灣唯一原產的熊類。亞洲黑熊過去曾廣泛分布於亞洲各地,從日本、中國到阿富汗、巴基斯坦都有牠們的足跡。據資料指出,台灣黑熊是亞洲黑熊中體型最小的一種。



    提起台灣黑熊,人們多直覺聯想到牠們胸前白色月牙型(或V字型)斑紋,不少人誤以為這是台灣黑熊獨一無二的標誌,其實白色月牙型斑紋是亞洲黑熊共同的特徵,所以亞洲黑熊也被稱為「月牙熊」(Moon bear)。



    牠們又俗稱「狗熊」,曾獵過兩頭台灣黑熊的玉管處巡山員林淵源認為,這個名稱的由來,是因為牠們受驚時發出的叫聲聽起來就像狗叫聲,再加上黑熊的鼻形和狗的鼻尖十分相似。



    三年來,研究小組一共抓到了十五隻台灣黑熊,除一隻小熊外,其餘十四隻都被裝上頸圈式追蹤器。根據研究小組追蹤觀察,黑熊不分晝夜都會活動,春、夏季多半是在白天活動,到了秋、冬季,活動時間會延長至晚間九點、十點,甚至更晚。牠們活躍在海拔一千兩百到一千八百公尺的原始闊葉林或以闊葉林為主的針闊葉混合林裏。



    和分布在中國大陸南方的亞洲黑熊一樣,研究小組也發現,他們所追蹤的台灣黑熊並沒有冬眠的跡象。在冬季時,有些黑熊為了尋覓食物,會往低海拔地區移動。前年一月中旬,他們就曾追蹤到黑熊出沒在瓦拉米步道登山口附近,當時新聞報導還曾呼籲遊客提高警覺。



    從排遺分析中也發現,黑熊的覓食習性會出現季節性變化。牠們春天吃根莖葉裹腹,夏季以楨楠屬植物的果實為主食,秋、冬則大嚼殼斗科堅果。由於大分山區遍布殼斗科的青剛櫟和鬼櫟,黑熊每到秋、冬季就會回到大分山區。但去年大分一帶的青剛櫟和鬼櫟結果累累,研究人員卻連一隻熊的影子也沒看到,吳煜慧推測,可能其他地方的青剛櫟和鬼櫟也同樣結果豐碩,另一個可能原因是,當時大分山屋和吊橋正在施工,黑熊察覺情況有異,不敢回來。







    台灣黑熊是台灣最大型的哺乳類動物,大型哺乳類動物一般都需要很大的活動空間。研究小組曾追蹤過一隻母熊,發現牠的活動範廣達五十平方公里,按理公熊活動範圍應該會更遼闊。研究小組推測,這些斷肢的黑熊可能是跑到玉山國家公園範圍之外,而誤中獵人陷阱。 另外,師大生物系教授王穎則提到棲地破碎化的問題。尤其是西部山區開發高度已經高達海拔兩千五百公尺,王穎認為,山區四通八達的道路不只帶來了獵捕壓力,也使得原本需要很大活動面積的黑熊,被迫苟延殘喘於零散的原始森林中,食物不足自然會影響到母熊的繁殖能力和小熊的存活率。 沒有人知道究竟還有多少台灣黑熊在山林裏活動,根據林淵源多年來的觀察,「大分山區大概也只剩下二十多隻。」林淵源說。森林裏的獨行俠——台灣黑熊的前途並不樂觀。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台灣黑熊】

    學名:Ursus thibetanus formosanus

    英文名:Formosan black bear

    科屬:熊科、亞洲黑熊屬

    形態特徵:體長120~170公分,肩高60~70公分,最重可逾200公斤。全身披黑色粗毛,身軀壯碩,四肢粗短,前後肢都具有五趾,掌全部裸出,齒短,圓耳,短尾,鼻骨長,下顎前端有撮白色短毛,胸前有白色短毛構成的V字型白斑。

    生態習性:台灣特有亞種,本土最大型陸生動物。雜食性,以植物的根莖葉、殼斗科的堅果、樟科楨楠屬漿果為主食,偶而也會吃哺乳類動物、蜂巢等和臘肉、鹹魚、白米等人為食物。會隨植物分布出現季節性移動,除交配和撫育小熊期間外,通常單獨行動,並無固定居所。晝夜皆會活動。擅長爬樹。冬季時並不冬眠,部分個體會下降至低海拔地區覓食。

      綠孔雀的介紹

      綠孔雀

             
             世界上共有3種孔雀,綠孔雀、藍孔雀和剛果孔雀。最常見為藍孔雀藍、綠兩種很相似,但藍孔雀羽色以藍色為主,且體型較小;另外,兩種在冠羽上有明顯不同,藍孔雀頭頂的冠羽球拍狀,綠孔雀冠羽是柳葉狀的;在環境溫度需求上,綠孔雀對冷較敏感。
                                                                         
                                                      --請多多指教,感謝您(編者:黃馨儀)
       
      綠 孔 雀 小 檔 案  G r e e n  p e a f o w l  綠 孔 雀 小 檔 案  G r e e n  p e a f o w l  綠 孔 雀 小 檔 案  G r e e n  p e a f o w l  綠 孔 雀 小 檔 案   G r e e n  p e a f o w l  綠 孔 雀 小 檔 案  G r e e n  p e a f o w l

      中名
      綠孔雀(三亞種:爪哇孔雀Javan Green Peafowl 學名P. m. muticus分佈於爪蛙和馬來西亞;Burmese Green Peafowl 學名P. m. spicifer 分佈於印度半島東北方和:Indo-Chinese Green Peafowl 學名P. m. imperator 分佈於中國大陸)
      英名
      Green peafowl
      學名
      Pavo muticus
      保育等級(CITES)
      保育等級(IUCN)
      VU(易受影響)
      保育等級(國內)
      依照野生動物保育法 (中華民國83/10/29)為保育等級非全球瀕臨危機
      分類階級
      鳥綱
      雞形目
      稚科
      孔雀屬
      綠孔雀,有三亞種
      地理分佈
      印度東北部至雲南南部和中部地區、東南亞及爪哇,高至海拔1500
      棲地型態
      熱帶和亞熱帶地區低海拔山區森林、竹林和灌叢。棲於沿河的低山林地及灌叢。
      形態特徵
      幼鳥(peachicks)
      Java Green chicks, photo courtesy of Sylvia
      至兩週齡即可飛一段距離
      6月齡
      成鳥雄(peacock)、雌(peahen)
      *       頭部豎有黑、藍綠色冠羽,呈柳葉狀‧
      *       虹膜-紅褐;喙-黑褐色;腳-暗灰。
      *       聲音:晨昏時立於棲木發出洪亮如長號般的kay-yaw, kay-yaw的叫聲。鳴聲異於其他孔雀‧
      *       飛行:雙翼不太發達,飛行速度慢而顯得笨拙,只是在下降滑飛時 稍快一些。腿卻強健有力,善疾走,逃竄時多是大步飛奔。
      雌雄鑑別
      *       身長:雄鳥300公分,雌鳥110公分,體重78公斤。
      *       雄鳥尾上覆羽特長,頸、上背及胸部具綠色光澤,下背閃耀紫銅色光澤。尾上覆羽特別長具閃亮眼斑,只再求偶時伸展開來呈長約 1米左右尾屏。不同於其他孔雀,雌鳥雖無尾屏,但也有鳞狀羽,外貌和雄鳥相似,色彩不及雄鳥豔麗。
      社群特徵
      在野外多見成對活動,也有三五成群的。
      食性
      1.      食性廣‧食物以蘑菇、嫩草、樹葉、白蟻和其他昆蟲為主;籠飼時可用兔或狗乾糧混合燕麥、榖類、太陽花種子、草、浦公英、昆蟲等,以提供足夠的動物性蛋白,冬天可增加去殼穀物,幫助產熱維持體溫。
      2.      覓食、行走姿勢似雞,邊走邊點頭,直接啄食或用腳扒地後以嘴啄取。
      生殖特徵
      1.    二歲的雄鳥若有1-2呎長尾羽將會是較好的配種選擇‧
      2.    配種雌雄比5:1
      3.    求偶方式:雄鳥向雌鳥炫耀開啟的尾屏,並且持續鳴叫
      4.    繁殖期:2-6
      5.    築槽位置:在野外雌鳥喜歡在有灌木的高草區築槽‧
      6.    蛋數:每窩4—10枚,一窩全下完需數日,但孵化時間一致;撿蛋人工繁殖,可產30顆左右。
      7.    蛋特徵:淡棕色,大小像火雞蛋
      8.    雌鳥一旦開始孵卵就有賴菢現象
      9.    孵化期:26-28
      面臨危機
      森林植被受到嚴重破壞,加之以往雲南一帶群眾大量捕獵、槍殺,獵收尾羽使綠孔雀越來越少。80年代起即禁伐獵、禁墾,銷毀獵槍和炭窯,種植糧食供綠孔雀等野生動物食用 (昆明 新華社)
      相似種
      藍孔雀(此種無亞種之分,為印度國鳥)
      1.兩種幼鳥相似,但綠孔雀較藍孔雀高瘦,體長較長,胸較高,顏色較淺
      2.而且綠孔雀的叫聲不同於其他種孔雀,長到一定程度就可分辨‧
      3.藍孔雀蛋為白色‧
      文獻、好站連結
      《中國野鳥圖鑑》
      《中國鳥類野外手冊》2000
      中國科學院電腦網路資訊中心
      《觀賞動物》《雲南省動物志》
      PEAFOWL Family  Phasianidae  (By Craig Hopkins)



      綠 孔 雀 小 檔 案  G r e e n  p e a f o w l  綠 孔 雀 小 檔 案  G r e e n  p e a f o w l  綠 孔 雀 小 檔 案  G r e e n  p e a f o w l  綠 孔 雀 小 檔 案   G r e e n  p e a f o w l  綠 孔 雀 小 檔 案  G r e e n  p e a f o w l

      白孔雀和藍孔雀的介紹


      孔雀求偶方式、生產方式和哺育幼小的資料


      您好!!

      孔雀有綠孔雀藍孔雀兩種!以下就介紹~藍孔雀的育幼方式: 

      藍孔雀的繁殖期通常是從四月至八月藍孔雀的雄鳥在求偶時,會競相開屏較量,牠會將近200支的尾上覆羽張開成扇狀,鮮豔的藍綠色眼點相當漂亮。在繁殖期裡雄性藍孔雀性情會變得非常凶,甚至還會攻擊自己鏡子裏的形象。
      在繁殖季節每隻雄孔雀擁有25隻孔雀太太。但是從在草叢窪地踏築巢開始,到孵卵、育幼,全都由雌性藍孔雀一手包辦。雌性藍孔雀會築巢於灌木叢中的地面凹坑上。雌性藍孔雀每次會產下4-8枚蛋,蛋白色至乳黃色,孵卵期為28只有雌鳥參與孵卵.並會跟母雞帶小雞同樣的方式去誘導剛出生的小孔雀學習覓食。
      剛孵化出生的小孔雀羽毛是淡棕色的,背部的顏色稍微深一些。未成年的小孔雀羽毛顏色類似孔雀媽媽。性成熟期需在2~3年後。孔雀成長得很慢。第一年小孔雀的顏色與母親相同,小雄孔雀的頸部色彩較鮮,體重可達3000;第二年小孔雀的顏色開始會和牠們的父母長相漸漸相似,但是小雄孔雀還不具尾屏,此時期體重可達6000;約到第三年才長出和父母相同的
      白孔雀:脊椎動物,鳥綱,雉科。其全身潔白無瑕,羽毛無雜色,眼睛呈淡紅色.開屏時,白孔雀就像一位美麗端莊的少女,穿著一件雪白高貴的婚紗,左右擺動,偏偏起舞.非常美麗.目前世界已定名的孔雀僅有兩種:印度孔雀(亦稱藍孔雀)、爪哇孔雀(亦稱綠孔雀)。
      而有些學者將白孔雀也列為另一種孔雀,其實白孔雀是印度孔雀的變異。所以說白孔雀的祖籍是印度和斯里蘭卡;孔雀作為顏色多變的鳥類,白色並無特別,也非白化病的表現。孔雀的習性即白孔雀的習性;那麼為什麼白孔雀較為罕見呢?原來在雌孔雀眼裡,雄白孔雀的單調色彩不會有藍孔雀和綠孔雀的斑斕更具有吸引力。

      土雞

      嚴格上來講,台灣並無原種雞,所有飼養的雞種都是由外地所引進的。台灣的原住民來自南洋與大陸東南地區,他們是否有帶來原住地的雞種已不可考。漢民族由大陸東南移居台灣也有三百年以上的歷史,大陸華南地區的雞種也從此陸陸續續的引進。明末荷蘭人來台期間可能也帶來歐洲的品種。日據時代,日本人從日本引進三河種、名古屋種等日本雞種,也引進歐美品種如:洛島紅、橫斑蘆花、澳洲黑等。光復後,台灣也引進紐漢西雞種。根據1952年『台灣畜產資源』所載:「本地雞品種甚多,毛色複雜,無固定品種特徵,體質強健,戀巢性亦強,適應環境之能力,較任何雞為大,並適於粗飼料。標準體重:雄 2.0公斤;雌 1.5公斤。年產卵60-80個,一個卵之重量自37至45公克,不適產卵,宜於肉用。台灣民間飼養者,95%以上,屬於這類雞種。」所謂本地雞,應是華南雞種、日本雞種及其他引進台灣雞種混雜配種的後代。俗稱的〝土雞〞係泛指台灣的本地雞種,其來源與始於何時?實難以考據。淺野 (1944) 在台灣農家便覽中指稱:台灣在來雞之品種甚多,毛色複雜,無固定之品種特徵,體質強健,就巢性強,耐粗且適應環境之能力較一般雞隻為佳。因為牠們為民間後院飼養的雞隻,未經選拔改良生產性狀,加上近親配種衰退,雖然長久在台灣生長繁殖,很能適應台灣風土環境,卻喪失了生產效率,無法與國外引進的白色肉雞競爭。

      台灣現有的肉用雞大約可分為白肉雞、仿土雞與土雞三種。仿土雞與土雞又統稱為有色肉雞,約佔肉雞市場55%。如果按照遺傳形質與飼養方式,台灣目前的土雞應可分為三大類。第一類土雞在全省各地原來都有,可是現在已接近絕跡,除 非有心人士保存血統,否則均已混雜外來雞血統。此類雞隻在各地均有所不同,可能因各地人民喜好不同(譬如桃竹苗客家人一般喜好較大體型雞隻,其土雞體型亦較大),或因各地環境有所差別(譬如山區雞隻腳脛較長,沿海地區腳脛較短),因此各地土雞均有所差別。但這些雞隻仍有些共同特性,如:活潑、行動敏捷,但因小群飼養,近親程度嚴重,因此生長慢,較晚成熟,著肉不多,且產蛋少,母雞藾抱性強。因此生產的效率極差,售價極高,每公斤在 200元以上。第二類土雞多飼於山坡地果林間,平時雞隻有廣大的運動空間,所以肉質較為堅實富彈性。在鄉村農家副業飼養的雞隻多屬此類,其雞隻或購自飼料店、雛雞販,或自留母雞孵蛋繁殖或種蛋託孵化場代孵,因此雞種在遺傳方面頗為混雜。然而這類雞隻因為粗放飼養,雞隻生產成本高,但肉質也較佳,售價也較高,每公斤在 120元左右。第三類土雞則是目前飼養數量最多的商用土雞。這類土雞的飼養環境類似白肉雞,均為大群同齡雞隻飼養於平飼雞舍,並給予完全配合飼料,育雛時給予保溫,也有防疫計劃,幾乎與白肉雞相同,只是在雞舍旁給予運動場,在五、六週齡以後讓牠們有較大的活動空間。由於空間較大,且有較乾燥的砂浴場所,雞隻外表看來都較活潑且羽毛光潔。一般在八週齡時公母分開飼養,而在十三至十五週齡時出售。此類雞隻在遺傳上也不是本地雞,也沒有固定的配種方式。各個雞場有不同的配種方式,但外表都是非白羽,主要以紅黃色羽居多,具有大紅直立的單冠與鉛色的腳脛。一般雞種來源有幾類,有自國外引進有色專用種肉雞(單冠但為黃色腳脛),而以具有鉛色腳脛的公雞(基因來源可能是本地雞)與之交配,再加以純化。此類土雞由於具有專用種肉雞的血統,因此生長較快,著肉較多,但種雞產蛋性能較差,且體型較粗大。有的引進生產褐色蛋的蛋雞(紅羽或黑羽,單冠,黃腳脛)與具有鉛色腳脛的公雞交配再純化。這類土雞的種雞產蛋的性能較佳,雛雞成本低,且雞冠較大,但著肉差,肉雞之飼料效率也差。無論是那一種來源,這些土雞的生產方式並不像白色肉雞或蛋雞以系統雜交生產,而沒有利用雜交優勢以保護自己的雞種。較有規模的種雞場是由自己的肉雞場挑選較好的雞隻作為種雞,而很多種雞場甚至由其他肉雞場挑選雞隻來作為種雞。由於產肉性能好的雞隻通常產蛋性能較差,而且以肉雞方式育成的種雞,產蛋性能也較差,因此種土雞的產蛋性能都很差。而種公雞則四處搜尋,由於較佳者不易獲得,因此都以人工授精進行繁殖,且每次授精量都很少。一般種母雞四天授精一次,每次僅注入無稀釋的精液 0.01ml,較低於一般建議的0.03 - 0.05 ml,所 以授精率偏低的問題也常發生。這種生產方式成本很低,只要努力搜集種雞,任何人都可以立刻成立種雞場。但若是一直由自己的肉雞中挑選種雞,由於雜交優勢的消失與近親衰退,一代不如一代,因此每隔兩三年就必需重新向外搜集種雞,能否繼續生產優秀的雛雞就很難有保障了。國立中興大學的土雞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畜產試驗所(畜試所)選育出的畜試土雞均屬第一類土雞,目前僅有畜試所選育出的畜試土雞完成命名登記。由於選育過程經過完整系譜與性能記錄作為選拔依據,因此有較穩定的遺傳形質與性能表現。

      火雞的介紹



      火雞,又名七面鳥或吐綬雞,是一種原產於北美洲的家禽。火雞體型比一般雞大,可以達 二十磅 (10公斤 )以上。和其他雞形目鳥類相似,雌鳥較雄鳥小,顏色較不鮮艷。火雞翼展可達 1.5 - 1.8 公尺,是當地開放林地最大的鳥類,很難與其他種類搞混。

      火雞有兩種,分別是:分佈於北美的野生火雞,和分佈於中美洲的眼斑火雞。現代的家火雞是由墨西哥的原住民馴化當地的野生火雞而得來。

      火雞的品種很多,目前台灣常見的為進口白毛品種,如貝茨維爾白色小型火雞、貝蒂寶火雞,另外還有青銅火雞.

      雞成長發育的很快,生長期約十四~十八個星期,跟一般雞種一樣,成熟後的雄雞羽毛都較為鮮豔。





      一、育雛  
        初生雛火雞反應不靈敏、嬌氣、畏寒。料質宜佳,光線宜強,並需要格外小心護理。4周齡以內,在墊草地面上的飼養密度應為20—25/平方米。1—4日齡最好全日光照。5日齡後可逐步遞減到14小時光照。育雛室溫,一周之內需保持在35— 37 之間。之後,每周可下降1— 2 ,直到脫溫為止。幼稚日糧要求高蛋白、高能量。  
        育雛期的營養標準:代謝能2680大卡/千克,粗蛋白水平26%。參考配方如下:穀類飼料46%,豆餅38%、麩皮3.3%、魚粉6.4%、槐葉粉3%、骨粉2%、碳酸鈣1%、鹽0.3%,適當添加微量元素、維生素等。雛火雞喜辛辣味,飼料中可適當摻些蔥葉、蒜葉、韭菜等青飼料,以助其消化,增進食欲;同時,對病菌也能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出殼後第一天的幼雛最好在孵窩中度過。第二天開食。應輔以引逗調教,並給予20℃ 左右的清潔飲水。第一周每天餵食5—6次,白天4次,晚上1—2次。4周以後,可改為白天餵食4次,晚上不餵。從育雛開始,可在育雛床(炕)角上放置幾小堆沙粒,任其自由啄食。  
      二、育成  
        母火雞8周齡,公火雞10周齡後,開始進入育成期。經過育雛期,火雞的體質及抗病能力已較強,一般的溫差變化對它們已威脅不大。為了滿足其迅速長肉的需要,日糧可多投餵些碳水化合物,以保持高能量。蛋白質水平一般可保持在15%—18%。在飼料中還摻入一些菜類和豆類植物。農戶散養,可以放牧為主。放牧中要防止雞群曝曬和被雨淋澆。收牧後,應補飼一些精飼料,如糠麩、穀粒、切碎的紅薯等。





      ※火雞如果停止供水24小時到48小時以上時,可能造成很高的死亡率;死亡的發生時刻,通常在限制飲水再重新獲得飲水時發生。一般水中毒症狀為步伐不穩,抽搐後死亡。 ※溫度需求(室內溫度) 1天 第1週 第2週 第3週 第4
      34~ 35 32
      以上 27~ 29 27~ 24 24
      *室內溫度是否適當,視小火雞分佈狀況是否平均而加以判斷。 小火雞早期死亡是一個很普遍的問題,發生的原因主要為:
      1.
      早期的饑餓:小火雞孵化時間太長。一般火雞孵化時間約28日,但可能從25日就開始孵化,26-27日持續孵化,特別是公火雞孵出時間較早,也可以說當小火雞運到農場時,有部份小火雞已經孵化經過72小時,長期的饑餓及運輸或溫度變化,都會導致小火雞死亡率上升。火雞孵化後,儘快送到農場飼養,每多1天,死亡率可能提高3.2%

      2.
      細菌性感染也是造成小火雞死亡的原因。於小火雞到場後,使用抗生素飲水或注射可改善之。

      3
      如何誘導小火雞在溫源附近,並提供足夠溫度以讓其充份攝取飼料、 清潔飲水,也是降低死亡的有效方法。



      火雞常見疾病有雞新城疫、白痢、呼吸道病、軟骨病、消化不良、感冒、禽霍亂、火雞痘、蛔蟲病、維生素缺乏症等,飼養火雞戶,平時家裏應購置一些痢特靈、土黴素、鏈黴素、六神丸等備用。雛火雞7日齡時,應用新城疫ii系疫苗滴鼻。30日齡時,應用新城疫i系疫苗滴鼻或肌肉注射。60日齡時,應進行第三次新城疫i系疫苗肌肉注射,以預防疫病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