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1日 星期六

台灣黑熊的介紹


在森林裏獨自遊蕩的台灣黑熊



是台灣陸地上最大型的野生動物



由於黑熊研究小組三年來的努力



我們終於得以一窺台灣黑熊的神秘世界



走在林木蓊鬱的八通關越嶺古道上,或許您會遇到一位年輕女生正在草叢裏忙進忙出,如果您有興致駐足攀談,她會笑聲咭咭地告訴您她和台灣黑熊的驚奇相遇:「有一次,我在森林裏揀熊大便,忽然聽到一陣刷刷刷的聲音,仔細一看,一隻熊正從樹上爬下來,當時的距離大概只有十公尺那麼遠……。另外還有一次,有隻剛離開媽媽的小熊,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誘餌太好吃了,每隔幾天牠就會來光顧陷阱,前前後後被捉到了三次……。」



深入山區追蹤熊跡



這位長得很秀氣的女生叫作吳煜慧,是「台灣黑熊研究小組」的一員,在深入中央山脈的原始森林裏已經過了三年多「逐熊而居」的生活。法文系畢業的她,談起改行研究台灣黑熊,自己也覺得不可思議。她笑稱大學念了五年的「登山系」,大五上學期實在閒得發慌,覺得該找點事做,於是向「台灣黑熊研究小組」負責人、人稱「熊媽媽」的黃美秀毛遂自薦。



吳煜慧坦承之前對動物沒什麼興趣,但在山上追了幾個月的熊後,發現自己竟然喜歡上了台灣黑熊,「每次看到牠們都會覺得很驚奇耶!」言談間,吳煜慧難掩興奮的神色。她因此決定投考研究所,以便將來能繼續研究台灣黑熊。經過四個月苦讀,她終於如願以償考進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台灣黑熊也就成了她論文題目的不二選擇。



胸前有著V字型白色斑紋的台灣黑熊,在台北市動物園舉辦的票選活動中,以十六萬票榮登「本土十二生肖」冠軍寶座,去年世界盃棒球賽也以牠作為大會吉祥物。台灣黑熊的「人氣指數」雖然高,但人們對這種「台灣最大型的哺乳類動物」的了解其實十分有限,尤其是牠們如何在野外生活的資料幾乎是一片空白。過去三年,黃美秀和吳煜慧等人在玉山國家公園大分山區的追蹤研究,因此更顯得彌足珍貴。



「她們不只勇氣可佳,野外獨立作業能力也不遜於巡山員。」玉管處祕書陳隆昇轉述生態攝影家鍾榮峰的話,給予黃美秀和吳煜慧極高的評價。



因為研究基地深居大分山區,她們必須背著十五公斤、有時甚至幾乎重達三十公斤的裝備,花三天時間從瓦拉米步道起點,一路翻山越嶺走到大分山屋,其間還須經過幾座破爛不堪、搖搖欲墜的吊橋和多處嚴重坍方地形。為了抓熊,她們曾在深山一連待了五十五天,也曾經在山上遇到過颱風。



「我們每個月至少要上山十天,布置陷阱抓熊,抓到熊後要替牠麻醉,趁著牠『不省人事』的一個小時,趕快上無線電頸圈、稱重、檢查。另外還要連續三天,每天二十四小時接收訊號,這時候大家就只能輪流睡覺。要是熊翻過了稜線,我們就得趕快收拾營地,背著裝備重新追起。」吳煜慧還提到,撿拾黑熊排遺及設置獸毛陷阱也是他們的工作項目。



明顯可辨的V型胸斑



熊類共可以分為北極熊、棕熊、美洲黑熊、亞洲黑熊、馬來熊、懶熊及眼鏡熊七種(也有些學者將熊貓歸為熊類)。台灣黑熊為亞洲黑熊的特有亞種,也是台灣唯一原產的熊類。亞洲黑熊過去曾廣泛分布於亞洲各地,從日本、中國到阿富汗、巴基斯坦都有牠們的足跡。據資料指出,台灣黑熊是亞洲黑熊中體型最小的一種。



提起台灣黑熊,人們多直覺聯想到牠們胸前白色月牙型(或V字型)斑紋,不少人誤以為這是台灣黑熊獨一無二的標誌,其實白色月牙型斑紋是亞洲黑熊共同的特徵,所以亞洲黑熊也被稱為「月牙熊」(Moon bear)。



牠們又俗稱「狗熊」,曾獵過兩頭台灣黑熊的玉管處巡山員林淵源認為,這個名稱的由來,是因為牠們受驚時發出的叫聲聽起來就像狗叫聲,再加上黑熊的鼻形和狗的鼻尖十分相似。



三年來,研究小組一共抓到了十五隻台灣黑熊,除一隻小熊外,其餘十四隻都被裝上頸圈式追蹤器。根據研究小組追蹤觀察,黑熊不分晝夜都會活動,春、夏季多半是在白天活動,到了秋、冬季,活動時間會延長至晚間九點、十點,甚至更晚。牠們活躍在海拔一千兩百到一千八百公尺的原始闊葉林或以闊葉林為主的針闊葉混合林裏。



和分布在中國大陸南方的亞洲黑熊一樣,研究小組也發現,他們所追蹤的台灣黑熊並沒有冬眠的跡象。在冬季時,有些黑熊為了尋覓食物,會往低海拔地區移動。前年一月中旬,他們就曾追蹤到黑熊出沒在瓦拉米步道登山口附近,當時新聞報導還曾呼籲遊客提高警覺。



從排遺分析中也發現,黑熊的覓食習性會出現季節性變化。牠們春天吃根莖葉裹腹,夏季以楨楠屬植物的果實為主食,秋、冬則大嚼殼斗科堅果。由於大分山區遍布殼斗科的青剛櫟和鬼櫟,黑熊每到秋、冬季就會回到大分山區。但去年大分一帶的青剛櫟和鬼櫟結果累累,研究人員卻連一隻熊的影子也沒看到,吳煜慧推測,可能其他地方的青剛櫟和鬼櫟也同樣結果豐碩,另一個可能原因是,當時大分山屋和吊橋正在施工,黑熊察覺情況有異,不敢回來。







台灣黑熊是台灣最大型的哺乳類動物,大型哺乳類動物一般都需要很大的活動空間。研究小組曾追蹤過一隻母熊,發現牠的活動範廣達五十平方公里,按理公熊活動範圍應該會更遼闊。研究小組推測,這些斷肢的黑熊可能是跑到玉山國家公園範圍之外,而誤中獵人陷阱。 另外,師大生物系教授王穎則提到棲地破碎化的問題。尤其是西部山區開發高度已經高達海拔兩千五百公尺,王穎認為,山區四通八達的道路不只帶來了獵捕壓力,也使得原本需要很大活動面積的黑熊,被迫苟延殘喘於零散的原始森林中,食物不足自然會影響到母熊的繁殖能力和小熊的存活率。 沒有人知道究竟還有多少台灣黑熊在山林裏活動,根據林淵源多年來的觀察,「大分山區大概也只剩下二十多隻。」林淵源說。森林裏的獨行俠——台灣黑熊的前途並不樂觀。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台灣黑熊】

學名:Ursus thibetanus formosanus

英文名:Formosan black bear

科屬:熊科、亞洲黑熊屬

形態特徵:體長120~170公分,肩高60~70公分,最重可逾200公斤。全身披黑色粗毛,身軀壯碩,四肢粗短,前後肢都具有五趾,掌全部裸出,齒短,圓耳,短尾,鼻骨長,下顎前端有撮白色短毛,胸前有白色短毛構成的V字型白斑。

生態習性:台灣特有亞種,本土最大型陸生動物。雜食性,以植物的根莖葉、殼斗科的堅果、樟科楨楠屬漿果為主食,偶而也會吃哺乳類動物、蜂巢等和臘肉、鹹魚、白米等人為食物。會隨植物分布出現季節性移動,除交配和撫育小熊期間外,通常單獨行動,並無固定居所。晝夜皆會活動。擅長爬樹。冬季時並不冬眠,部分個體會下降至低海拔地區覓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