蜥蜴屬於有鱗目,因此外型上除了四肢與修長的尾巴之外,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一身密佈的鱗片。鱗片主要提供保護,同時這些密密麻麻的鱗片也是分類上重要的參考依據。以台灣主要的幾大類蜥蜴來說,常見的壁虎科蜥蜴,我們可以發現牠們體壁上有較細緻的粒狀鱗;石龍子類的鱗片則類似魚鱗,通常很光滑,稱之為圓鱗,呈現覆瓦狀排列;草蜥類蜥蜴鱗片看起來較粗造,鱗片狀似矩形或方形,腹鱗通常有稜瘠;至於攀木蜥蜴的鱗片也是呈現較粗糙的狀態,牠們的鱗片略成菱形且較不規則排列,另外攀蜥頸部還有豎立的鬣鱗。
蜥蜴通常體型不大,全世界最大的蜥蜴是產於印尼的科摩多巨蜥(Varanus komodoensis),全長可達310公分,體重可達165公斤。而體型最小的蜥蜴則是近年在多明尼加發現的一種球趾壁虎(Sphaerodactylus ariasae),平均吻肛長僅1.6公分左右,是目前全世界最小的羊膜動物。由於體型不大,蜥蜴也成為許多比牠更大型肉食動物的食物,例如哺乳類、鳥類、其他爬行動物,甚至無脊椎動物。比起蛇類是純肉食者,蜥蜴的食性就顯得比較廣泛了,蜥蜴主要以肉食為主,也有草食、腐食(吃死亡的屍體)與雜食(肉食與素食兼具)。較小型的蜥蜴,多半獵捕較小型的動物,多半以小型脊椎或無脊椎動物為主,有時也可能捕食同類。較大型的種類,像前述的科摩多巨蜥除了小型動物,還會獵捕牛、羊、鹿等大型哺乳動物,而且牠也會吃腐肉。素食蜥蜴如所羅門石龍子(Corucia zebrata),主要在夜晚覓食果實與藤蔓葉子,另外著名的加拉巴哥海鬣蜥則會潛入海中吃食海草。總之,在自然界,多數的蜥蜴多扮演食物鏈中的中間消費者(吃與被吃),對於穩定生態系佔很重要的地位。
雖然蛇類是從蜥蜴演化而來,但比起蜥蜴的眼力與耳力,蛇類可說是近視而且幾近耳聾。大多數的蜥蜴都有良好的視力,除了少數穴居性的蜥蜴(眼睛已退化隱於鱗片下)之外。一般來說,夜行性的蜥蜴,例如大部分的壁虎,眼睛會比較外突,受光面積較大,適合在低光源的夜晚觀看東西,但到了白天,牠們的眼睛通常會靠瞳孔調整,所以在大白天我們發現這些夜行性蜥蜴,或者夜晚觀察用燈照射牠們時,會發現他們瞳孔會瞇成橢圓或線狀,這樣的調整可以降低強光對視網膜的受損。蜥蜴的另一個特徵就是通常有眼瞼,除了壁虎科與鱗腳蜥科的蜥蜴例外,牠們的可動眼瞼通常具有鱗片,有些種類則會出現一大塊透明的鱗片稱為瞼窗(windows),蜥蜴的眼瞼是由下往上蓋的。通常在蜥蜴眼睛後方會有兩個明顯的外耳孔,耳孔部位有鼓膜,外耳孔在有些種類明顯,有些則不明顯。此外蜥蜴也有中耳與內耳。相較來說,蜥蜴的聽覺不若視覺來的重要。
參考資料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607042110244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405112206772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205072314597
- 2010-03-22 20:49:07 補充 前面已談過蜥蜴的食性,接下來談蜥蜴如何覓食。蜥蜴的覓食方式可分為主動出擊與坐等覓食兩種,兩者的差異可從牠們的舌頭看出端倪。舌頭前端明顯較分叉的蜥蜴,跟蛇很像,會有吐信的動作,目的是靠兩叉的尖端偵測外面環境,待舌頭收回口腔時,會掃過上顎的犁鼻器(vomeronasal orgon),或者稱為傑克遜氏器(Jacobson's orgon),透過犁鼻器的感覺細胞將訊息傳至大腦判讀。至於傾向坐等型的蜥蜴舌頭前端通常較無分叉。
參考資料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205072314597 - 2010-03-22 20:51:34 補充 蜥蜴一般都極為膽小,通常有點風吹草動,就會一溜煙的逃跑。蜥蜴為了逃避天敵,通常會表現出許多求生的行為,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蜥蜴的斷尾自割行為(caudal autotomy)。會斷尾的蜥蜴,尾巴的尾椎骨都有許多斷尾點,一受到外力擠壓就會產生扭動而自割,斷裂出的尾巴會持續扭動一陣子,可以分散掠食者注意而延長個體逃跑的機會。雖然蜥蜴討跑時捨棄了尾巴,但對許多蜥蜴來說,尾巴具有儲存能量或幫助平衡的功能,非必要蜥蜴是不會隨便斷尾的。以台灣來說,除了攀木蜥蜴之外,其他的蜥蜴都會有斷尾行為的發生。值得一提的是,南非有一種犰狳蜥(Cordylus cataphractus)
參考資料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205072314597 - 2010-03-22 20:52:04 補充 在頭部周圍還有類斗篷的構造,在受到威脅時會像傘一樣張開,伴隨著張大的嘴巴以威嚇敵人。
除了上述這些方式,靠近與體色接近的環境偽裝也是一種減少天敵發現攻擊的方式,此外,蜥蜴也會受到環境變化、外來干擾或激素分泌(生殖季時)的影響而改變體色,除了人們熟知的變色龍,台灣一些壁虎與攀蜥也有變色行為的發生。雖然蜥蜴多以消極的方式躲避天敵,但像珠狀毒蜥(Heloderma horridum)、鈍尾毒蜥(Heloderma suspectum)與科摩多巨蜥就屬於比較積極的防禦者,前兩種蜥蜴是全世界僅有的兩種有毒蜥蜴,牠們可以從下顎的毒腺噴出毒液禦敵;而科摩多巨蜥雖然沒有毒,但唾腺
參考資料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205072314597 - 2010-03-22 20:52:35 補充 分泌的唾液含有有毒細菌,加上體型強健,所以對獵物或敵人也具有威脅性。
蜥蜴是一種外溫動物,體溫的調節必須仰賴外面環境,主要藉由太陽輻射、介質傳導與空氣對流等方式來達成。大部分的蜥蜴都是以主動方式調節體溫,也就是行為選溫的方式。白天活動的種類通常會利用上述這三種方式進行體溫調節,牠們會選擇貼在植物體、石頭與柏油路面上面。至於夜行性的種類則多以介質傳導與空氣對流的方式。
參考資料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205072314597 - 2010-03-22 20:52:40 補充 像蜥蜴這類的爬行動物,體溫調節受限於環境,牠們不像內溫動物(鳥類與哺乳類)可以靠自身產熱的方式來維持較恆定的體溫,因此一但進入寒冷的季節,牠們通常就會減少或停止活動,之後便進入冬眠期。環境溫度除了會影響蜥蜴的生理代謝外,對某些種類來說,巢中的溫度高低也關係著子代的性別比例:一種情形是溫度低為雌性,溫度高則為雄性;而另一種情形是過冷或過熱皆為雌性,趨於中間的溫度為雄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