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1日 星期六

火雞的介紹



火雞,又名七面鳥或吐綬雞,是一種原產於北美洲的家禽。火雞體型比一般雞大,可以達 二十磅 (10公斤 )以上。和其他雞形目鳥類相似,雌鳥較雄鳥小,顏色較不鮮艷。火雞翼展可達 1.5 - 1.8 公尺,是當地開放林地最大的鳥類,很難與其他種類搞混。

火雞有兩種,分別是:分佈於北美的野生火雞,和分佈於中美洲的眼斑火雞。現代的家火雞是由墨西哥的原住民馴化當地的野生火雞而得來。

火雞的品種很多,目前台灣常見的為進口白毛品種,如貝茨維爾白色小型火雞、貝蒂寶火雞,另外還有青銅火雞.

雞成長發育的很快,生長期約十四~十八個星期,跟一般雞種一樣,成熟後的雄雞羽毛都較為鮮豔。





一、育雛  
  初生雛火雞反應不靈敏、嬌氣、畏寒。料質宜佳,光線宜強,並需要格外小心護理。4周齡以內,在墊草地面上的飼養密度應為20—25/平方米。1—4日齡最好全日光照。5日齡後可逐步遞減到14小時光照。育雛室溫,一周之內需保持在35— 37 之間。之後,每周可下降1— 2 ,直到脫溫為止。幼稚日糧要求高蛋白、高能量。  
  育雛期的營養標準:代謝能2680大卡/千克,粗蛋白水平26%。參考配方如下:穀類飼料46%,豆餅38%、麩皮3.3%、魚粉6.4%、槐葉粉3%、骨粉2%、碳酸鈣1%、鹽0.3%,適當添加微量元素、維生素等。雛火雞喜辛辣味,飼料中可適當摻些蔥葉、蒜葉、韭菜等青飼料,以助其消化,增進食欲;同時,對病菌也能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出殼後第一天的幼雛最好在孵窩中度過。第二天開食。應輔以引逗調教,並給予20℃ 左右的清潔飲水。第一周每天餵食5—6次,白天4次,晚上1—2次。4周以後,可改為白天餵食4次,晚上不餵。從育雛開始,可在育雛床(炕)角上放置幾小堆沙粒,任其自由啄食。  
二、育成  
  母火雞8周齡,公火雞10周齡後,開始進入育成期。經過育雛期,火雞的體質及抗病能力已較強,一般的溫差變化對它們已威脅不大。為了滿足其迅速長肉的需要,日糧可多投餵些碳水化合物,以保持高能量。蛋白質水平一般可保持在15%—18%。在飼料中還摻入一些菜類和豆類植物。農戶散養,可以放牧為主。放牧中要防止雞群曝曬和被雨淋澆。收牧後,應補飼一些精飼料,如糠麩、穀粒、切碎的紅薯等。





※火雞如果停止供水24小時到48小時以上時,可能造成很高的死亡率;死亡的發生時刻,通常在限制飲水再重新獲得飲水時發生。一般水中毒症狀為步伐不穩,抽搐後死亡。 ※溫度需求(室內溫度) 1天 第1週 第2週 第3週 第4
34~ 35 32
以上 27~ 29 27~ 24 24
*室內溫度是否適當,視小火雞分佈狀況是否平均而加以判斷。 小火雞早期死亡是一個很普遍的問題,發生的原因主要為:
1.
早期的饑餓:小火雞孵化時間太長。一般火雞孵化時間約28日,但可能從25日就開始孵化,26-27日持續孵化,特別是公火雞孵出時間較早,也可以說當小火雞運到農場時,有部份小火雞已經孵化經過72小時,長期的饑餓及運輸或溫度變化,都會導致小火雞死亡率上升。火雞孵化後,儘快送到農場飼養,每多1天,死亡率可能提高3.2%

2.
細菌性感染也是造成小火雞死亡的原因。於小火雞到場後,使用抗生素飲水或注射可改善之。

3
如何誘導小火雞在溫源附近,並提供足夠溫度以讓其充份攝取飼料、 清潔飲水,也是降低死亡的有效方法。



火雞常見疾病有雞新城疫、白痢、呼吸道病、軟骨病、消化不良、感冒、禽霍亂、火雞痘、蛔蟲病、維生素缺乏症等,飼養火雞戶,平時家裏應購置一些痢特靈、土黴素、鏈黴素、六神丸等備用。雛火雞7日齡時,應用新城疫ii系疫苗滴鼻。30日齡時,應用新城疫i系疫苗滴鼻或肌肉注射。60日齡時,應進行第三次新城疫i系疫苗肌肉注射,以預防疫病流行。

雞的介紹

雞是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雞形目/ 雉科/ 雉屬/雞
公雞、母雞、火雞【鳥綱、雞形目】
 雞可說是與人類關係最密切的鳥類,早在幾千年前人類就開始養雞了。
 雞的祖先是「原雞」,產於東南亞和印度,中國大陸也有,牠的外型和現在的土雞十分相像呢!雞的品種很多,依用途大致可以分為肉雞(土雞、仿仔雞)、蛋雞、鬥雞、觀賞雞(矮雞)等。
◎公雞 「一朵芙蓉頂上栽,彩衣不用剪刀裁,雖然不是英雄將,叫得千門萬戶開。」有大型雞冠,羽毛顏色光鮮亮麗,尾羽很長。天亮前會啼叫,叫聲響亮,主要在宣告地盤。腳趾三趾往前,一趾往後,腳後有距,是打鬥踢腳時的武器。喜啄食種子、果實、昆蟲、蚯蚓。
◎母雞 因為擔任孵蛋的重任,所以羽毛顏色暗淡無色彩,否則容易被敵人發現。以體溫孵蛋約21天,小雞才會破殼而出。
◎火雞 原產於北美及墨西哥草原。臉部、頸部無毛,皮膚為紅或青色,尾羽成扇狀,常喜歡大伙兒一起喀咯喀咯的叫。
Q2:雞的外表與特徵
●雞是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雞形目/ 雉科/ 雉屬/雞
公雞、母雞、火雞【鳥綱、雞形目】
 雞可說是與人類關係最密切的鳥類,早在幾千年前人類就開始養雞了。
 雞的祖先是「原雞」,產於東南亞和印度,中國大陸也有,牠的外型和現在的土雞十分相像呢!雞的品種很多,依用途大致可以分為肉雞(土雞、仿仔雞)、蛋雞、鬥雞、觀賞雞(矮雞)等。
◎公雞 「一朵芙蓉頂上栽,彩衣不用剪刀裁,雖然不是英雄將,叫得千門萬戶開。」有大型雞冠,羽毛顏色光鮮亮麗,尾羽很長。天亮前會啼叫,叫聲響亮,主要在宣告地盤。腳趾三趾往前,一趾往後,腳後有距,是打鬥踢腳時的武器。喜啄食種子、果實、昆蟲、蚯蚓。
◎母雞 因為擔任孵蛋的重任,所以羽毛顏色暗淡無色彩,否則容易被敵人發現。以體溫孵蛋約21天,小雞才會破殼而出。
◎火雞 原產於北美及墨西哥草原。臉部、頸部無毛,皮膚為紅或青色,尾羽成扇狀,常喜歡大伙兒一起喀咯喀咯的叫。公雞
【品種特徵】豆冠型雞冠,羽毛為紅褐色與金黃色交雜分布,直立挺拔之體型,肉髯小圓,眼大圓而突出,喙長而略彎曲,頸長背短,胸平寬深長,黃色腳脛。
【生長性狀】毛雞重約5至6台斤,上市週齡約為23至24週。
母雞
【品種特徵】豆冠型雞冠,羽毛為淺褐色或深褐色,直立挺拔之體型,肉髯小圓,眼大圓而突出,喙黃色、長而略彎曲,頸長背短,胸平寬深長,黃色腳脛。
【生長性狀】毛雞重約4至5台斤,上市週齡約為23至24週。
黑羽土雞
公雞
【品種特徵】大而直立之鮮紅色單冠,眼睛渾圓有神,羽毛黑色並於頭、頸、背部有白色羽毛分布,尾羽長而翹直,鉛色或黑色腳脛,喙呈黑色,肉髯鮮紅、大而自然下垂呈渾圓狀
【生長性狀】毛雞體重約3.5至4.0台斤,上市週齡約為15至16週。性情活潑、好動、好奇,性成熟後之公雞喜愛打鬥。
母雞
【品種特徵】雞冠比黑羽公雞略小,為直立之鮮紅色單冠,眼睛渾圓有神,全身黑色羽毛,少數母雞頭頸部有白色羽毛分布,尾羽長而翹直,鉛色或黑色腳脛,喙呈黑色,肉髯呈鮮紅色,自然下垂呈渾圓狀。
【生長性狀】毛雞體重約3.5至4.0台斤,上市週齡約為15至16週。性情活潑、好動、好奇。
鬥雞
公雞
【品種特徵】豆冠型雞冠,羽毛為紅褐色與金黃色交雜分布,直立挺拔之體型,肉髯小圓,眼大圓而突出,喙長而略彎曲,頸長背短,胸平寬深長,黃色腳脛。
【生長性狀】毛雞重約5至6台斤,上市週齡約為23至24週。

母雞
【品種特徵】豆冠型雞冠,羽毛為淺褐色或深褐色,直立挺拔之體型,肉髯小圓,眼大圓而突出,喙黃色、長而略彎曲,頸長背短,胸平寬深長,黃色腳脛。
【生長性狀】毛雞重約4至5台斤,上市週齡約為23至24週。
珍珠雞
母雞
【品種特徵】雞冠與肉髯呈鮮紅色小片狀,眼睛小而圓,體型渾圓,腳脛為黃色,頸部裸露沒有羽毛,故有「裸頸雞」之稱,淺褐色至紅褐色羽毛覆蓋頸部以外身軀。
【生長性狀】毛雞重約4至5台斤,上市週齡約為15至16週。
畜試土雞台畜肉十三號
【育種經過】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畜產試驗所於民國七十四至七十五年間,由研究人員翻山越嶺自全省各山區收集體型小、腳脛細與具單冠等特色之有色羽毛種土雞,經特性純化與選育而成。
【品種來源】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畜產試驗所育成之畜試土雞台畜公十一號與畜試土雞台畜母十二號雜交育成。
【品種特徵】鮮紅色單冠,具黃褐色羽毛,體健,產肉能力佳,體型小,飼養至16週齡體重約 1.5 公斤,屠體脂肪率低、肉質鮮美,繁殖效率佳、抗病力與耐熱性佳。
烏骨雞
【品種來源】烏骨雞可分為白毛烏骨雞、黑毛烏骨雞、斑毛烏骨雞等品種,統稱為絲羽烏骨雞(Silkie bantam)。絲羽烏骨雞為中國古老雞種之一,相傳從唐高宗至今已有一千三百餘年的歷史,並且至少有四百餘年之飼養歷史。
【品種特徵】烏骨雞體型頭小、頸短、腳矮,總外貌具有「十全」特徵:絲羽、藍耳、鳳頭、毛腳、鬍子、五爪、玫瑰冠、烏骨、烏皮、烏肉。 絲羽烏骨雞性情溫馴,不善飛翔,適應性強且外型美觀,肉質鮮嫩,集觀賞、肉用、藥用於一身。
【生長性狀】烏骨雞自中國引進後,多次與肉雞雜交而使得體型變大,致「十全」特徵已不完整,坊間常見之烏骨雞多為白色絲羽烏骨雞,公雞毛雞重約4至5台斤,母雞毛雞重約3.5至4台斤,上市週齡約為13至14週。
閹雞
【何謂閹雞?】任何雞種之公雞,凡於6至8週齡間經「去勢手術」將睪丸取出後繼續飼養而不再呈現雄性特徵者,皆可稱為閹雞。
【為何要閹雞?】公雞在進入性成熟期後,因體內雄性荷爾蒙增加而喜愛打鬥致生長不佳,且打鬥受傷流血影響外觀;「閹雞」可減少飼養管理的不便,且因飼養期長而有較佳的肉質與風味。
【閹雞的特色?】閹雞至少要飼養半年以上,肉質與雞肉風味相當好,皮下脂肪堆積少,皮脆肉質鮮甜有咬勁。
參考資料
中華民國養雞協會http://www.poultry.org.tw/index.asp
Q3:雞的飼養方法
蛋雞飼養管理經驗談

 

蛋雞的品種改良技術已有多方面的突破。蛋雞品種改良的走向是提早母雞的性成熟,改良成較小的體型,較高的產蛋高峰,抗病性增強。而品種改良的性能達成,有賴於營養的加強和飼養手段的配合,這亦是所謂的優良的品種,均衡營養的飼料及完善的飼養管理,為經營蛋雞事業的三要件,缺一不可。

諸如過去蛋雞育成期由 20 週齡達到初產,演變到今日 18 週齡開始初產,這完全是經由遺傳改良及營養加強,管理技術的配合,縮短蛋雞的育成期,提高了經營者的經濟效益。

蛋雞育成前 8 週,骨架的生長達 85%,在 15 週齡後就不再成長骨架,可見前 8 週的飼養是相當的重要。

蛋雞的飼養管理從育成期到產蛋期,應隨時提供雞的基本需求 — 飼料、光線、空氣、飲水、空間及衛生。任何一項需求的不足,一定會對生產性能產生負面的影響。

一、0–8 週齡的飼養管理

上述 0–8 週齡的小母雞,在育成階段,因骨骼發育達 85%,在這階段除體重的增加外,更應注重骨骼生長,所以建議在 0–8 週期間應飼餵小雞料,以促使骨骼完全發育。

(一)雛雞的育成管理

1.進雛前 1 週小雞舍、育雛器須清洗乾淨及徹底的消毒。

2.開始育雛時,在床面舖紙 ( 舊有紙袋拆開可供使用 ),7 天後才可以拿掉舖紙。

3.雞舍在小雞到達前 2 小時開始給溫,育雛保溫器需調整到育雛所需溫度 ( 29–30℃ )。

4.飲水器放置於保溫源旁,在飲水中添加 5% 葡萄糖或電解維他命,防止小雞因公母鑑別,馬立克疫苗接種及長途運輸所造成的緊迫。

5.給料:小雞到達後先給飲水,3 小時後再給飼料,每 3–4 小時餵飼 1 次,一天給予 6–8 次 ( 少量多次 )。在 3 天內飼料拌水,以濕餌餵食。

6.保溫以小雞舒適為原則。一般觀察小雞活動情形,作為溫度的調整依據。如溫度過高,小雞會離開溫源,有不安、喘氣、脫水、衰弱的現象。溫度過低,小雞在溫源處擠一堆吸啾聲不斷。在台灣夏天 1 週後可逐漸停止保溫,春秋季約 2 週,在冬天約需 3–4 週。

小雞停止保溫,應逐漸減少溫度及時間,可從中午減少起,直到全天不保溫。

7.濕度:育雛時相對濕度至少應達 60%,可以在地板灑水,或在育雛器上置水盤,這樣對於濕度,有調整的作用。

8.淘汰:雛雞在最初 1 週死亡數較高,管理者應常檢視,同時淘汰健康不佳小雞 ( 如雛白痢、跛腳、弱小雞等 ),減少疾病傳染。

9.換氣:保溫期間,常因保溫過度,使得舍內密不通風,這容易誘發 Marck's 病、呼吸器病,而且影響小雞成長及活力。至於通風方面應嚴防賊風,必要時開窗戶調節加溫系統,保持育雛器內溫度。

10.空間:開始育雛,每一育雛器可容納約 350 隻小雞 ( 籠飼 ),但不可超過 400 隻,平飼可容 500 隻,隨小雞生長逐漸加大空間,或分開。

(二)剪嘴的方法

剪嘴是蛋雞的重要工作,應慎重執行。過度剪嘴會造成廢雞,剪嘴不足造成啄肛、啄毛,死亡率增加及終身飼料的浪費。小母雞建議在 7–10 日齡施行剪嘴原因是:1.所受刺激緊迫較少。2.易於止血。3.節省勞力。施行方法有二:

1.燒烙剪嘴法:燒烙器構造簡單,類似焊槍,可手握操作,左手捉雞右手握燒烙器 ( 孔徑大小分 6 個孔,雞大小均可使用 ),小雞嘴啄塞進孔內,距小雞鼻乳前方約 10 元銅幣厚度,旋轉,約 2 秒鐘燒烙,經燒烙後嘴啄不切斷,但數天後因神經、血管燒死,而逐漸萎縮、脫落,此法操作簡單、確實,不易出血,不影響食料及雞隻的發育。

2.燒灼剪嘴法:此法是把小雞嘴啄以高溫的切刀,將嘴喙切斷,此法在國外普遍被使用。

(三)移動

1.小母雞生長過程中,因飼養管理需要,應須移動,小雞在育雛舍內飼養 6 週後,將雞移入中雞舍,飼養至大雞 ( 約 18 週 ),再移動至蛋雞舍。

2.移動小母雞,因環境改變,及捉雞的緊迫,容易誘發疾病,建議利用夜間進行,因雞隻在暗夜睡覺,不易驚動,容易捕捉。

3.移動後,注意防風保溫。

4.在移動前應清洗雞舍及消毒,但在移動小雞後,利用天候較佳,且暖和的中午,施行 ( 優碘液 ) 噴霧消毒。

5.移動前後 2 天,在飼料或飲水中,添加電解維他命或抗生素。

(四)換料

小母雞隨著生長階段的不同,所需要的養分也不一樣,因此需要換飼料,小母雞在 8 週齡前完成 85% 的骨骼發育,在 0–8 週時應飼餵「小雞料」( 因為小雞料可供給骨骼完全發育 ),而在 8 週後更換為「中雞料」。

二、8–18 週齡的飼養管理

在這段育成期間,小母雞已進入中雞、大雞的育成期,由於品種技術的改良雞的體型較小,初產期亦提早,所以在飼養管理上,亦有所改變;為了使小母雞在 18 週齡達到標準體重,建議使用中雞料,到初產為止。小母雞在育成期到初產,必要完成的兩項重要工作,其一是檢視體重和骨架發育。其二是疾病的防疫接種計劃。

(一)檢視體重和骨架發育

在小母雞的育成工作,主要是養成一批健康精壯整齊度高的小母雞,且符合標準的體重與骨骼發育目標。目的是:1.增加初產時蛋重。2.更高的產蛋高峰。3.維持更長久的產蛋高峰。

1.體重的測定:雞的育成要求達到標準體重外,亦應著重於體重均一性,小母雞在 4 週齡後,每 2 週測定一次,以公克為單位。

雞群的平均體重上下 10% 的雞數,達 80% 以上,代表是一批發育整齊且良好的雞群。

2.骨架發育的測定:小母雞 4 週齡開始,每 2 週測量 1 次骨架發育,一般是測量腳脛的長度,由足掌至踝關節的部位,以公分為單位,至少應有 90% 的雞腳脛長度在標準長度上下 5%。

如果測定結果和目標體重及骨架標準的差距過大,或者整齊度差的話就應找出原因,是否剪嘴不良、密飼、過冷或過熱、疾病、內外寄生蟲感染、營養不足或給料不均、通風不良等。

小雞如體重不足,應增營養,直到體重達到標準。若超重可降低營養或實施限飼計劃

馬是十分令人喜愛的動物,或許您已經接觸過牠,甚至自己擁有了一匹馬,可是如
果對牠了解不夠,您是無法真正成為牠的好朋友。馬是一種非常敏感的動物,古代
的馬,為了求生,牠們必須有敏銳的警覺性,以便及時張開四肢奔逃,現代的馬匹
仍保有那些敏感的特性,時時保持警覺,連輕微的吵雜聲和動作也不放過。馬天性
喜歡同伴,成群生活在一起。每匹馬的個性都不太相同有些比較急躁粗暴,有些比
較勇敢友善,有些則很膽小羞怯,和馬相處的時候必須十分的有耐心,儘量試著去
了解牠們,才能贏得牠們的信任。馬是一種非常敏感的動物,古代的馬,為了求生
,牠們必須有敏銳的警覺性,以便及時張開四肢奔逃,現代的馬匹仍保有那些敏感
的特性,時時保持警覺,連輕微的吵雜聲和動作也不放過。馬天性喜歡同伴,成群
生活在一起。每匹馬的個性都不太相同有些比較急躁粗暴,有些比較勇敢友善,有
些則很膽小羞怯,和馬相處的時候必須十分的有耐心,儘量試著去了解牠們,才能
贏得牠們的信任。


遠在上古石器時代,初時人類狩獵野生馬,以供肉食,
以皮製衣護體,人類智慧逐漸發達後,將所狩獵之野馬
豢養成家畜,再利用其速度追獵其他獵物,爾後因環境
之演變,逐漸變成為遊牧生活,及至現代,馬的重要任
務不僅供人騎乘、作戰、運輸等,更成為永隨人類的溫
馴動物。馬和人類一樣,馬兒也會興奮,高興趣或生氣。注意觀察馬的表情和身體的姿勢,你就會知道牠
的感受和想法。

在各種馬的品種的雜交培育過程中,有幾種古老的品種對現代馬的品種影響深遠,牠
們的遺傳基因所表現出來的特徵,成為許多現代品種的基礎。按照馬的品種的個性與
氣質,分為熱血馬、冷血馬與溫血馬三大類。此分類方式,和馬血液的溫度或體溫毫
無關係。
熱血馬是最有精神的馬,也是跑得最快的馬,通常用來作為賽馬。最具代表性的品種
有:阿拉伯馬(Arabian)、英國的純血馬(或叫撒拉布來道馬 Thoroughbred)。
冷血馬具有龐大的身軀與骨架,安靜、沉穩,通常用來作為工作馬。最具代表性的品
種有:英國蘇格蘭的克萊茲代爾馬(Clydesdale)、法國的佩爾什馬(Percheron)。
溫血馬不管在體型、個性與脾氣上,溫血馬介於熱血馬與冷血馬之間,是由熱血馬與冷血馬雜交育種出來
的品種,通常用來作為騎乘用,馬術運動所用的馬大多是溫血馬。最具代表性的品種有:德國的荷爾斯泰
因馬(Holsteiner)、波蘭的特雷克納(Trakehner)。
瀕臨絕種的野馬

在野外已越來越難看到野生馬的英姿。深入非洲原野,不僅可看到野生的馬科動物、見識馬的後宮社會型態,更能體悟保育的意義。

非洲野驢駐足在非洲厄立特里亞的一處多岩山坡上。這幾隻年輕雄驢腿上的獨特條紋,是科學家辨識牠們的重要特徵。

從很早以前,人類祖先在岩穴壁上作畫以來,人的想像力就跟著馬兒的力與美無限馳騁。那時約莫是在25000~20000年前,馬科動物正活躍於非洲、亞洲及美洲的草原上,牠們為數眾多,且是在生態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草食動物之一。如今,野生的馬科動物只剩七種:野驢、斑馬各有三種,以及野馬一種,世界保育聯盟(IUCN)已將牠們列為瀕臨絕種的野生動物。

包括IUCN我所主持的馬科動物專家小組在內的野生動物學家,正在研究這些在人類歷史上十分重要,但數量卻不斷減少的族群,以便在牠們仍漫遊於大草原之際,盡可能地了解牠們。同時,我們也在尋求遏止牠們滅絕的方法,並已於最近研擬出拯救行動的優先順序。
參考資料 http://paulkayu.myweb.hinet.net/father_1_1_1_2_1.html
  • 2009-11-07 19:44:20 補充 兩種不同的生活方式
    我們以德國布藍茲維大學的克林格爾(Hans Klingel)早先的研究為基礎,將野生馬科動物的社會組織,區分為兩種不同的模式。雖然所有的野生馬都分佈在空曠土地上,但是這些地區從乾燥的沙漠,到有溫和雨水滋潤的青青草原都有。而當地食物與水份取得的難易度,則決定了這些可能群居的野馬因為覓食、交配和撫養後代,進而形成的社會組織模式。
    參考資料 http://paulkayu.myweb.hinet.net/father_1_1_1_2_1.html
  • 2009-11-07 19:45:30 補充 非洲野驢原本已經極度瀕臨絕種,但由於當地政府的支持,加上原住民阿法爾人與野生動物共享資源的良好保育意識,使得非洲野驢在厄立特里亞的數量已經漸漸增加。
    參考資料 http://paulkayu.myweb.hinet.net/father_1_1_1_2_1.html
  • 2009-11-07 19:46:30 補充 在草原上,例如非洲坦尚尼亞的塞倫蓋蒂平原,由於食物和水份充足,雌馬會一起覓食,並形成穩定的群體。而群體中唯一的一匹種馬,會阻止其他雄馬靠近,獨佔與所有雌馬交配的權利,也因此這種群居系統被稱為「後宮」或「家族」系統。不過在乾燥的地方,例如位於衣索比亞和厄立特里亞兩國的丹納基爾沙漠,由於食物稀少且水源有限,因此雌馬無法一同覓食,也無法形成固定的群體。成馬得自行找尋食物,而其中的雄馬會在食物和水源地附近建立地盤,如此一來,這隻雄馬便有權與任何一隻進入地盤覓食的雌馬交配。
    參考資料 http://paulkayu.myweb.hinet.net/father_1_1_1_2_1.html
  • 2009-11-07 19:48:44 補充 「後宮」系統的群體,基本上是由一匹雄馬,以及數匹雌馬和馬仔組成;其他雄馬則待在「單身漢」群裡。同一群的成年雌馬通常一輩子都生活在一起,但是種馬就可能被取代,這取決於年齡和打鬥能力,以及需要對付的競爭者數量。小馬仔會在2~3歲左右離開群體,其中雌馬通常在第一次發情期來臨時離開,加入別的家族;而雄馬則會多留幾年,才離開而投靠到單身漢群裡。
    參考資料 http://paulkayu.myweb.hinet.net/father_1_1_1_2_1.html
  • 2009-11-07 19:48:54 補充 草原斑馬、山斑馬和野馬組成的群體就是屬於上述的後宮系統,這通常可以提供雌馬和馬仔一個相對穩定、有利生存的環境。優勢種馬的存在,可以有效降低單身雄馬追求雌馬,並企圖與之交配的性騷擾問題。性騷擾是危險的,因為這會降低雌馬撫育後代的能力,並可能導致雌馬流產或新生馬仔的死亡。有種馬存在的穩定群體,也較能防禦掠食動物如獅子、狼與鬣狗的攻擊。
    參考資料 http://paulkayu.myweb.hinet.net/father_1_1_1_2_1.html
  • 2009-11-07 19:49:37 補充 西藏野驢生活在青康藏高原的荒原上,其居住的海拔高度在所有馬科動物中是最高的。

    相反地,在乾燥環境下,唯一長期穩定的關係就只存在於雌馬和子代之間,有時是一隻馬仔,有時是一隻馬仔加上剛滿一歲的小馬。雖然成馬之間偶爾會形成小團體,但都只是暫時的。非洲野驢、非洲野生家驢、格雷維斑馬和亞洲野驢,都是過著這種短暫群居的生活。優勢的雄馬會在重要資源附近劃定地盤,並佔領該地達數年之久,其他雄馬和雌馬都可以進入這塊領土,但只有優勢雄馬才能和闖進地盤的雌馬交配。
    參考資料 http://paulkayu.myweb.hinet.net/father_1_1_1_2_1.html
  • 2009-11-07 19:50:13 補充 控制水源的使用權非常重要。哺乳期的雌馬一天至少要喝一次水,所以會盡可能地待在池塘或溪流附近。生產後的雌馬會在1~2週後進入發情期,如果這段時間沒有懷孕,大約一個月後會再發情一次。因此,佔有領土的雄馬有很多當父親的機會。雌馬藉此不但可取得水源,還可避免其他單身雄馬的騷擾,並獲得較多的保護。
    參考資料 http://paulkayu.myweb.hinet.net/father_1_1_1_2_1.html
  • 2009-11-07 19:50:25 補充 不管是採用後宮系統或是佔領領土的方式來進行交配,所有的野生馬都要年滿4~5歲才會生下第一胎,接下來則是每隔一年繁殖一次,直到生命結束為止,通常是16歲左右。雖然在生理上,野生馬每年可產下一胎,但由於在野外食物與水源難覓,牠們很少會這麼做。野生馬子代的數量不多,因此親代照顧較為周全,包括充足的母乳、食物和水,以及保護子代不受掠食動物攻擊。這不啻為一種成功的繁殖策略,而且千百年來運作良好;但如今這種繁殖策略卻因為野生馬死亡率大增而面臨挑戰。死亡率增加的原因之一,在於獵人為了販售求利,供做食品、藥物或皮革之用,而捕捉野生馬。
    參考資料 http://paulkayu.myweb.hinet.net/father_1_1_1_2_1.html
  • 2009-11-07 19:51:00 補充 馬的壁畫,發現於法國拉斯科岩穴。

    另外,棲境減少以及食物和水源取得不易,也是導致死亡率增加的原因。雌馬和年幼的馬仔現在被迫生活在離水源地較遠的地方,意味著能夠存活下來的子代數量變少,不足以維持族群原有的數量。而且小族群又比大族群來得脆弱,因為極端的天候或疾病一旦發生,地理上孤立的小族群就可能整個滅絕。
    參考資料 http://paulkayu.myweb.hinet.net/father_1_1_1_2_1.html
  • 2009-11-07 19:51:09 補充 而我們這些想要監測野生馬族群的科學家,也面臨了艱困的挑戰。不只是因為野生馬已經為數不多,一般的取樣技術不太適用;也因為這些動物生活在偏遠地帶,光是要找到牠們都不太容易。我自己對非洲野驢(Equus africanus)所做的研究,也許可以做為借鏡。

    全世界最瀕危的馬科動物位於非洲之角的丹納基爾沙漠,景象單調到令人怯步。就算以沙漠的標準來看,這裡也可謂極度乾燥,較好的時候,年雨量也只有100毫米左右。在熔岩形成的山脈和山脊間,狹窄山谷內的鹼性土壤上零星散佈著草叢和灌木。
    參考資料 http://paulkayu.myweb.hinet.net/father_1_1_1_2_1.html
  • 2009-11-07 19:53:24 補充 草原斑馬家族群體穩定,成員包括一隻雄馬、數隻雌馬和馬仔。非洲莽原食物不虞匱乏,是牠們形成長期穩定群體的原因所在。

    1994年我出發前往丹納基爾沙漠研究非洲野驢時,那裡已經有20年沒有這種動物的記錄。其實早在1970年代,我在美國加州死谷研究野生驢的時候,就對牠們生活在非洲沙漠山谷內的祖先十分好奇。最後,我終於如願以償,出發前往尋找非洲野驢,說得更正確一點,是去確定牠們是否還存在這個世界上。
    參考資料 http://paulkayu.myweb.hinet.net/father_1_1_1_2_1.html
  • 2009-11-07 19:54:29 補充 我和當地兩位保育人士一起工作,一位是衣索比亞野生動物保育組織的凱柏德,一位是厄立特里亞野生動物保育小組的約翰尼斯。我們很快就知道,雖然非洲野驢的現存數量不多,但是當地的阿法爾族牧羊人,卻知道哪裡可以找到這些已經逐漸消失在人們記憶中的動物。


    在厄立特里亞,我們跟著阿爾法嚮導歐瑪,在炎熱乾燥的天候下步行了好幾天,穿越好幾公里的火山地形。終於在某天早晨,歐瑪帶我們走到了梅西爾高原的玄武岩山脊上。在那裡我們看到一匹雌驢、她的驢仔和一匹雄驢,就在阿法爾牧羊人放牧綿羊和山羊的不遠處吃草。
    參考資料 http://paulkayu.myweb.hinet.net/father_1_1_1_2_1.html
  • 2009-11-07 19:55:08 補充 自從振奮人心的那天開始,我和研究同仁至少已經辨識出45匹在梅西爾高原上的非洲野驢。牠們能夠繼續存在,並維持高密度的族群,多半要歸功於厄立特里亞的阿法爾牧羊人。

    這些牧羊人傳統上習慣與野生動物分享土地和資源,不會傷害牠們。而在他們了解到我和研究同仁的工作內容以後,就立刻允諾協助。現在我們每次為了研究而拜訪他們村落時,他們都會張羅好三隻駱駝,來運我們紮營所需的裝備、食物和水,接著我們會徒步走上高原,然後紮營。接下來這段時間,每隔一天就會有一個人領著一隻駱駝,馱著四大桶共160公升的水供我們補給。他們的協助讓我們能在最好的地點,直接觀察非洲野驢。
    參考資料 http://paulkayu.myweb.hinet.net/father_1_1_1_2_1.html
  • 2009-11-07 19:55:58 補充 光是找到珍貴稀有的非洲野驢,就可說得上是成就一件。我們的研究顯示,自從最後一次發現非洲野驢的記錄之後,20年來牠們的數量至少減少了90%,IUCN已將牠們列為極度瀕危的野生動物,包括我們已經記錄的45匹在內,所有現存野生種的數量可能不到1000匹。我們之所以能分辨出這45匹非洲野驢為不同的個體,是因為每一匹驢腿上的條紋都獨一無二,因此我們能追蹤牠們的行動、個體間的互動以及存活的狀況,我們也可以追蹤到雌驢的繁殖狀況,像是牠生產的頻率,以及子代的後續發展。
    參考資料 http://paulkayu.myweb.hinet.net/father_1_1_1_2_1.html
  • 2009-11-07 19:56:25 補充 我們目前的研究結果指出,非洲野驢的行為模式,就是乾燥環境下馬科動物的典型生活模式,亦即優勢雄驢會佔有領土並取得交配權,且只有雌驢和子代會形成穩定關係。成年的非洲野驢偶爾也會組成暫時性的小團體,成驢的數量通常不超過五匹。小團體的組成有很多種,有的由單一性別的成驢組成,有的則有各種年齡的雄驢和雌驢。同一繁殖階段的雌驢,例如同為哺乳期需要照顧驢仔的雌驢,也會暫時在一起活動覓食。但由於雌驢之間也會相互競爭有限的食物資源,因此很難形成長期穩定的關係。
    參考資料 http://paulkayu.myweb.hinet.net/father_1_1_1_2_1.html
  • 2009-11-07 19:56:44 補充 年輕的雄驢一旦年滿2~3歲,就會從我們的研究區域中消失。我們猜想牠們應該是四散到各地,這也暗示著族群內可能不允許近親交配。至於雌驢則會一直待在母親身邊,直到牠們開始繁殖下一代為止。
    從很早以前,人類祖先在岩穴壁上作畫以來,人的想像力就跟著馬兒的力與美無限馳騁。那時約莫是在25000~20000年前,馬科動物正活躍於非洲、亞洲及美洲的草原上,牠們為數眾多,且是在生態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草食動物之一。
    參考資料 http://paulkayu.myweb.hinet.net/father_1_1_1_2_1.html
  • 2009-11-07 19:56:57 補充 如今,野生的馬科動物只剩七種:野驢、斑馬各有三種,以及野馬一種,世界保育聯盟(IUCN)已將牠們列為瀕臨絕種的野生動物。

    包括IUCN我所主持的馬科動物專家小組在內的野生動物學家,正在研究這些在人類歷史上十分重要,但數量卻不斷減少的族群,以便在牠們仍漫遊於大草原之際,盡可能地了解牠們。同時,我們也在尋求遏止牠們滅絕的方法,並已於最近研擬出拯救行動的優先順序。

牛,即牛族(學名:Bovini),為牛亞科下的一個族,牛族的

成員都是大到極大的食草類動物,其中包括對人類非常重要的

家牛、水牛和氂牛。最大的野生牛族成員是非洲水牛和美洲野

牛。這一族一般統稱為牛。



種類:

本族包括六個屬:

牛屬(Bos)


原牛(B. primigenius)†

尖額牛(B. acutifrons)†

平額牛(B. planifrons)†

爪哇野牛(B. javanicus)

印度野牛(B. gaurus)

大額牛(B. frontalis)

氂牛(B. mutus)

家牛(B. taurus)

林牛(柬埔寨野牛)(B. sauveli


水牛屬(Bubalus)

印度水牛(B. bubalus)

低地倭水牛(B. depressicornis)

山地倭水牛(B. quarlesi)

民都洛水牛(B. mindorensis)

塞布水牛(B. cebuensis)†


非洲水牛屬(Syncerus)

非洲水牛(S. caffer)


美洲野牛屬(Bison)

美洲野牛(B. bison)

歐洲野牛(B. bonasus)

西伯利亞野牛(B. priscus)†

古風野牛(B. antiquus)†

中南大羚屬(Pseudoryx)

中南大羚(P. nghetinhensis)


旋角牛屬(Pseudonovibos)

旋角牛(P. spiralis)



文學文化

文化

牛在西方文化中是財富與力量的象徵,源於古埃及,依照《聖

經.出埃及記》的記載,以色列人由於從埃及出奔不久,尚未

擺脫從埃及耳濡目染的習俗,就利用黃金打造了金牛犢,當作

耶和華上帝的形象來膜拜。

牛在中國文化中是勤力的象徵。古代就有利用牛拉動耕犁以整

地的應用,後來人們知道牛的力氣巨大,開始有各種不同的應

用,從農耕、交通甚至軍事都廣泛運用。戰國時代的齊國還使

用火牛陣,三國時代蜀伐魏的棧道運輸也曾用到牛。

匈奴、蒙古等遊牧民族,除了牧馬之外,牧牛也相當常見。蒙


古草原盛產蒙古牛,西藏高原盛產犛牛。受遊牧民族文化影響

的漢人,會比江南更盛行牛肉、牛乳的食用。


股票價格持續上升被稱為「牛市」,下跌稱「熊市」,因為牛

象徵生產與增值,熊有「破壞者」與「威脅」的寓意。

牛在印度教中被視為神聖的動物,因為早期恆河流域的農耕十

分仰賴牛的力氣,牛糞也是很重要的肥料,牛代表了印度民族

的生存與生機。


西班牙馬德里進行的鬥牛西班牙則是將牛當作冒險娛樂的對

象,例如專業的鬥牛與常民化的奔牛活動。利用牛對紅色敏感

(牛是色盲的,所以這點有誤)的特性,藉著激怒牛隻然後由鬥

牛士與之決鬥。

現代飲食文化中,牛排或牛肉是很重要的飲食西化指標,有時

甚至會用來當做衡量經濟貧富的象徵,例如希特勒曾提倡他的

政見:「讓德國每一戶人家的餐桌上有牛排與麵包」。


成語:

1 對牛彈琴
2 對牛鼓簧
3 試牛刀
4 無全牛
5 棟充牛汗
6 喘月吳牛
7 割雞焉用牛刀
8 焉用牛刀
9 殺雞焉用牛刀
10 馬牛風
11 風馬牛不相及
12 風馬牛不相干
13 風馬牛
14 泥牛下水
15 泥牛入海
16 泣對牛衣
17 泣牛衣
18 吳牛喘月
19 汗牛充棟
20 目無全牛
21 目牛無全
22 充棟汗牛
23 牛馬風
24 牛衣對泣
25 牛之一毛
26 牛刀小試
27 小試牛刀
28 九牛一毛
29 鑽牛犄角 (附)
30 鑽牛角尖 (附)
31 襟裾馬牛 (附)
32 繭絲牛毛 (附)
33 騎牛覓牛 (附)
34 騎牛覓牛 (附)
35 雞尸牛從 (附)
36 雞口牛後 (附)
37 歸馬放牛 (附)
38 蹊田奪牛 (附)
39 孺子牛 (附)
40 賣劍買牛 (附)





型態 :

牛體大致可分為頭部,頸部,軀幹部(胴体)及四肢,牛蹄二分,多為黑色亦有米黃色者,牛体密生被毛,毛色依品種而異,有白、黑及褐色之單色毛亦有白、黑班及白、褐班混合毛色。頭頂大多有角(亦有天生無角者)但為管理方便常故意將牛角除去,角形亦因品種而異,牛一般有尾巴,先端有尾房。背脊數包含頸椎7,脊椎13~14,腰椎5~6,仙骨4~5,尾椎14~19,胸肋骨數為11~13。



習性 :

牛隻採食的習性是吃完料後就去喝水,然後反芻;亦即牛隻採食較多的乾物質就會喝較多的水.牛隻習性並不喜歡遠距離或不方便跨越其他牛隻去採食或飲

兔子的介紹

兔子是夜行動物喔^_^

他們高興會跳兔子舞喔^0^

有時候會狂奔忽然彈跳^^A

你可以去逛逛 " 海陵月 "網站^^

上面有很多兔子知識,也有很多關於兔子的東西喔

很多兔友,很多事情都可以在那邊討論喔

兔子其實一隻不會孤單的,只要主人都有花時間陪伴他

2隻以上的兔子可能還會因占地盤而互咬呢ˊˋ

^_^ 希望有幫到你
參考資料 ME
  • 2008-10-21 06:11:26 補充 兔子的26種表情^_^,來自海陵月網站 ~

    1.咕咕叫 : 通常是對主人的行為或對另一隻兔子感到不滿。
    如兔子不喜歡人家去抱他碰他,他就會咕咕叫。
    如果你不再停止那行為,就可能會被咬!

    2.噴氣聲 : 噴氣聲代表兔子覺得某些東西或某些行動令他感到受威脅。
    如果是你的行動令兔子感到受威脅,當你再不停止那行動,
    就可能會被咬。
    參考資料 海陵月兔兔認養專區
  • 2008-10-21 06:11:43 補充 3.尖叫聲 : 兔子的尖叫和人類一樣,通常是代表害怕或者痛楚。
    如果突然聽到兔子尖叫,主人立刻要多注意,
    因為可能兔子是受了傷。

    4.磨牙聲 : a.大聲磨牙 代表兔子感到疼痛,最好帶兔子看一下獸醫師了。
      b.輕輕磨牙 代表兔子很滿足很高興。

    當兔子輕力發生磨牙聲,如果你伸手摸兔子下巴,
    可以感到臼齒在磨擦。這時候通常兔子的眼睛會在半開合狀態。
    參考資料 海陵月兔兔認養專區
  • 2008-10-21 06:12:06 補充 5.咬牙聲 : 當兔子發出格格的咬牙聲,是代表痛楚。
    這時候兔子一般會彎起身而坐,耳朵向後貼緊身體。

    6.嗚嗚叫 : 像貓咪一樣,兔子滿足時也會嗚嗚叫。
    不過兔子和貓咪不同之處是貓咪會用喉去發聲,
    但兔子是用牙齒去發聲。

    7.嘶嘶叫 : 兔子通常是對另一隻兔子才會發出嘶嘶的叫聲。
    嘶嘶的叫聲是代表一種反擊的警告,
    主要是是告訴另一隻兔子別過來的意思,否則他會進行攻擊。
    參考資料 海陵月兔兔認養專區
  • 2008-10-21 06:12:53 補充 8.發情叫聲 : 發情的叫聲不同於咕咕叫。
    發情的叫聲是低低沉沉而有規律的叫聲。
    一般公兔在追逐母兔時會發出此叫聲。

    絕育可以減少這一類發情的行為,
    不過不可以完全清除這一種發情行為。
    絕育後的公兔仍然會追逐母兔,把母兔擒住。
    參考資料 海陵月兔兔認養專區
  • 2008-10-21 06:12:58 補充 9.繞圈轉 : 當兔子成年,兔子就可能出現繞圈轉的行為。
    繞圈轉是一種求愛的行為,有時候更會同時發出咕嚕的叫聲。
    通常開始有繞圈轉的求愛行為也就代表兔子是時候可以進行絕育了。
    繞圈轉也同時可以代表想人注意或者要求食物。

    10.跳躍 : 當兔子感到非常高興時,會出現原地跳躍,在半空微微反身的行為,
    有時候兔子也會邊跳躍邊擺頭。他們跳躍時,就好像跳舞一樣。
    特別侏儒/迷你兔,他們較愛用跳躍表達自己高興和非常享受的感覺。
    參考資料 海陵月兔兔認養專區
  • 2008-10-21 06:13:13 補充 11.撲過來 : 有些兔子會不喜歡人家去碰他的東西。
    當主人清理籠子時,換食物盤時,兔子就可能會撲過來。
    這樣是代表他不喜歡,撲過來是一種襲擊的表現。

    12.腳尖站立 : 當兔子四肢也用腳尖站起時,是警告的意思。
    他們會保持這動作直到危險過去,
    此動作大約可以保持幾秒至幾分鐘。
    當兔子生氣時,也可能會用腳尖站起來,也代表警告的意思。
    參考資料 海陵月兔兔認養專區
  • 2008-10-21 06:13:34 補充 13.跺腳 : 當兔子感到害怕時,他們會用後腿跺腳。
    在野外,當敵人接近,兔子會用後腿跺腳去通知同伴有危險。

    14.側睡 : 兔子側睡,把腿伸展是代表他們感到很安全。
    如果主人不去打擾他,兔子就可能很快就睡著了。
    參考資料 海陵月兔兔認養專區
  • 2008-10-21 06:13:39 補充 15.壓低身子 : 當兔子儘量把身體壓低,是代表他很緊張,覺得有危險接近。
    在野外,當兔子覺得有危險接近,他們會嘗試壓低身子,
    避免被看到。而寵物兔也會有這行為。

    16.蹲下來 : 蹲下來跟壓低身子的表現是不同意思。
    蹲下來時,兔子的肌肉是放鬆的,是一種感到輕鬆的表現。
    參考資料 海陵月兔兔認養專區
  • 2008-10-21 06:13:50 補充 17.躺在地上反身 : 代表兔子心情很不錯,感覺很舒適。

    18.推開你的手 : 兔子推開你的手代表他覺得自己已經做妥了這件事,
    告訴主人別來管他的事。

    19.把鼻子和身子靠近籠邊 : 這樣是代表懇求,希望得到一些東西或對待。
    例如兔子想吃小食,想主人把他放出來。
    參考資料 海陵月兔兔認養專區
  • 2008-10-21 06:14:06 補充 20.輕咬 : 輕咬是在兔子世界中的意思是“好了,我已經足夠了!”。
    他們是會利用輕咬來告訴主人停止現在的行動。


    21.舔手 : 在兔子的身為語言中,舔手是代表多謝。
    如果你家兔子舔你的手,代表他想跟你說謝謝喔!
    參考資料 海陵月兔兔認養專區
  • 2008-10-21 06:14:27 補充 22.抽動尾巴 : 抽動尾巴是一種挑皮的表現,就如人類伸舌的動作。
    通常兔子會在一邊跳躍時一邊前後抽動尾巴。
    例如主人想把兔子被捉回籠子,兔子突然跳起來同時抽動尾巴,
    代表他想說"你不會捉到我"的意思。
    參考資料 海陵月兔兔認養專區
  • 2008-10-21 06:14:33 補充 23.用下巴去擦東西 : 因為兔子下巴的位置是有香腺的,
    所以兔子會用下巴去擦東西,留下自己的氣味,
    以劃分地盤。這種氣味人類嗅不到,不過兔子就知道。
    參考資料 海陵月兔兔認養專區
  • 2008-10-21 06:14:48 補充 24.噴尿 : 未經絕育的成年公兔可能會出現噴尿的行為。
    噴尿是兔子世界中用來劃分地盤和占有母兔的做法。
    母兔可能同樣會有噴尿的行為,可是主要是公兔出現這行為比較多。


    25.到處拉大便 : 兔子一般也會在某一處拉一堆大便。
    如果兔子在不同地方分散地拉大便,
    其實也是一種劃地盤的行為。
    參考資料 海陵月兔兔認養專區
  • 2008-10-21 06:15:03 補充 26.拔毛 : 母兔當他們要產子的前一天,他們就會出現拔毛的行為。
    他們會在胸部和腳側的位置拔毛,
    利用拔出來的毛來建窩給小兔子保溫。
    如果兔子是假懷孕,他們也會出現拔毛的情況。

麻雀的介紹

海蛇的介紹

一般海蛇:即是終生生活在海中,除了換氣時會游至海面或淺水處外,並不會到陸地上或淺攤。另外,海蛇的最主要特徵即是他們進化成槳的側扁尾部,這些是他們與兩棲海蛇和陸蛇的相異處。海蛇繁殖的方式多為卵胎生﹝在水中生出小蛇﹞,而非生蛋。
兩棲海蛇:他們雖然稱為海蛇,但是與海蛇不太相同﹝見上述﹞,一般海蛇的尾部呈槳狀,兩棲海蛇則與陸蛇一樣,且一般海蛇終生生活在海中﹝深海﹞,兩棲海蛇則是覓食時才會進入水中,且不會至深海,因為兩棲海蛇不像一般海蛇能在水底閉氣達幾小時,兩棲海蛇因為只能在水中閉氣幾十分鐘,故只會在淺水處或淺攤。兩棲海蛇繁殖方式亦與陸蛇相同,為卵生﹝生蛋﹞且生於陸上或淺攤。
一般陸蛇:尾部多為圓錐狀,卵生,終生生活於陸上,且多於陸上覓食,其涉水時的游泳方式,與海蛇類相同。
↑上述為個人對蛇類的認識,及曾經收看Discovery 節目的介紹,如有錯誤,歡迎專家指正。
↓下面是網路上的相關資訊。

海蛇是一類終生生活於海水中的毒蛇。海蛇的鼻孔朝上,有瓣膜可以啟閉,身體表面有鱗片包裹,鱗片下面是厚厚的皮膚,可以防止海水滲入和體液的喪失。舌下的鹽腺,具有排出隨食物進入體內的過量鹽分的機能。小海蛇體長半米,大海蛇可達3米左右。以魚類為食。除極少數海蛇產卵外,其餘均產仔,為卵胎生。
http://202.43.196.230/language/translatedPage?tt=url&text=http%3a//club.it.sohu.com/read-animals-27286-0-14.html&lp=zh_zt&.intl=tw&fr=fp-tab-web-t

全世界的海蛇約有五十種,本省目前調查記錄有十四種。雖然牠們生活在海洋中,但都是屬爬蟲類中的蝙蝠蛇科。由於牠們是變溫動物,不適於生存在寒冷的水域,牠們只分佈在太平洋及印度洋的熱帶及亞熱帶海域。
海蛇和陸蛇一樣是用肺呼吸,牠們在海中經過一段時間,必須浮在水面換氣。一般海蛇在水中閉氣可達三小時左右,某些海蛇的皮膚有幫助呼吸的功能,其閉氣時間也較其他海蛇久些。
海蛇都以海中的小魚或魚卵為食,但也曾發現牠們會吃與體型相似的魚類。
海蛇的外型與陸蛇最大的不同,是牠賴以在水中游泳的側扁尾部。海蛇都活動於水中,其身體的內部構造也異於陸蛇;牠的鼻腔內有瓣膜,可防止在水中被海水灌入氣管,鼻孔長於吻頂有利於換氣,另外為適應長時間的閉氣,肺的體積比例也較陸蛇大。海蛇與陸蛇的生殖方式相同,均以卵生或卵胎生方式;受精卵至孵期長約四~五個月,多在露出水面的珊瑚礁區產卵。 
牠的毒屬神經毒,被咬傷後約二十分鐘或數小時後開始發作。不過牠們性情溫馴,除非人們觸怒了牠,否則不會主動攻擊;即使人們遭到攻擊,牠們的釋毒量很小,危險性降低了許多。


蛇的部分,若以海陸棲地的二分,簡略的分成海蛇類和陸棲蛇類,海蛇類現在皆被認為是由陸棲蛇---蝙輻蛇類中所演化出來的,它們的尾巴變成扁平的槳狀,腹鱗不若一般陸棲蛇類發達,這都是為適應海中生活的結果,然而他們終究是爬行動物不是魚,所以還是得用肺來呼吸,故每隔一段時間就必須浮上水面換氣,否則就會一命嗚呼---淹死了!至於繁殖,除了少數胎生之種類外(如:有名的黑背海蛇(Pelamis platurus) ),大部份的海蛇還是逃離不了它們陸棲老祖宗的宿命,是會上岸產卵的,台灣雖然四面環海,但仍是以東南部沿海及蘭嶼綠倒附近海域較有機會見到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