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食性反芻家畜。哺乳綱偶蹄目(Artiodactyla)牛科 (Bovidae)山羊屬。乳﹑肉可食用﹐絨﹑毛和皮可作工業原料。個別國家(如印度)在交通不便地區用於馱運貨物和拉車。
起源和馴化 多數學者認為現代家山羊起源於中亞細亞一帶的角羊(C.aegagrus )﹐後者身高90厘米﹐公羊有長達1米以上的長角﹐現尚見於小亞細亞﹑伊朗﹑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等地山區。也有人認為﹐棲息於克什米爾﹑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山區的螺角羊(C.falconeri )和歐洲的野山羊(C.prisca )也是家山羊的祖先。馴化開始年代約在近8000年以前﹐是人類最早馴養的動物之一。
生物學特性 不同品種體格大小相差懸殊﹐大的體高1米﹐重100餘千克﹔小的高僅40厘米﹐重20千克。其外型共同特徵為﹕毛粗直﹐頭狹長﹐角三棱形呈鐮刀狀彎曲﹐頜下有長鬚﹐頸上多有二肉髯﹐尾短上翹。公羊有羶味﹐發情季節尤為明顯。嘴尖牙利﹐口唇薄﹐能啃食短草和灌木﹐尤喜食帶苦味的嫩枝和樹葉﹐嗅覺靈敏﹐對食物必先嗅而後食﹐好飲流水﹐喜攀登陡坡和懸崖﹐在綿羊不能攀登的地方﹐山羊卻行走自如。性機靈活潑﹐比綿羊易於調教。但家山羊易退化為野山羊﹐現在北非﹑中東等地均可見有這種野化山羊。
類型和品種 按生產用途分為以下類型﹕乳用山羊。以產乳量高為特點。著名品種有薩能﹑吐根堡等(見乳用山羊)。毛用山羊。以產毛為主要飼養目的。土耳其﹑美國﹑南非﹑萊索托等國均有飼養﹐著名品種為安哥拉山羊。絨用山羊。其產絨量超過粗毛產量﹐且絨質好。主要產於中國﹑蒙古﹑伊朗﹑阿富汗和蘇聯等。中國遼寧絨山羊和蘇聯的普里頓山羊都是著名品種。裘皮山羊。中國的中衛山羊是世界上唯一的裘皮山羊品種。羔皮山羊。出生後1~2日內宰剝皮用。如中國的濟寧青山羊﹑埃塞俄比亞的羔皮山羊等。肉用山羊。以產肉為主要飼養目的﹐屠宰率高﹐肉質細嫩﹐羶味小。中國湖南﹑湖北的馬頭山羊﹑貴州白山羊﹑廣東的雷州山羊和福建的福清山羊等均屬之。非洲和歐洲的西班牙等也有一些肉用性能良好的山羊。普通山羊﹐也稱土種山羊。數量最多﹐分布最廣﹐具有強大的適應性和生活力﹐能在惡劣的生活條件下生長繁殖。但絨﹑毛﹑肉﹑乳和板皮的產量均較低﹐如中國的蒙古山羊﹑新疆山羊以及蒙古﹑伊朗和阿富汗的山羊等。
繁殖和飼養管理 山羊的性成熟比綿羊早﹐初配年齡因品種和地區而異﹐一般早熟品種為8~12個月齡﹐晚熟品種18月齡左右﹐初配的小母羊體重相當於成年體重的 70%以上。母山羊有鳴叫﹑擺尾等明顯的發情徵狀。發情持續1~2天﹐發情週期18~20天。大多數品種在秋﹑冬發情配種。但有些品種﹐特別是分布在低緯度地區的能常年發情﹐兩年三產或一年兩產。妊娠期146~150天。產羔率一般在150%以上﹐初產母羊多單羔﹐第2胎後則常產雙羔或三羔。
山羊以放牧飼養為主。在牧區和山區終年放牧﹐僅在大雪封地和母羊產羔前後補飼﹔在農區則多為農戶分散飼養﹐利用河畔﹑路旁和其他隙地進行季節性放牧或繫牧。在沒有放牧條件的地方有的終年舍飼。青草季節每羊每日飼給3~5千克刈草﹔枯草季節每日飼給1~1.5千克乾草。種公羊﹑妊娠後期和哺乳的母羊酌量補飼精料。耐熱﹐但畏賊風和冷雨﹐故須注意防寒避雨。剪毛後兩週進行藥浴。不作種用的公羔生後半個月左右去勢。
山羊業概況 1985年世界有山羊45996萬頭﹐比1979~1981年的平均數增加 230萬頭左右。中國的山羊1986年存欄數達6722萬頭。印度養山羊最多﹐1985年計有8150萬頭。巴基斯坦﹑尼日利亞﹑土耳其﹑埃塞俄比亞和索馬里等的飼養量也不少。山羊毛以安哥拉山羊所產的馬海毛最為著名﹐土耳其﹑美國和南非產量較高。1985年全世界山羊乳產量為 783.21萬噸(綿羊乳產量862.1萬噸)﹐其中亞洲的產量約佔一半﹐印度幾乎全是山羊乳﹐產量高達123萬噸﹐居世界首位。土耳其﹑巴基斯坦的山羊乳產量也較多。同年世界山羊肉產量為207.3萬噸﹐產量較多的國家為中國﹑印度和巴基斯坦等。近年來歐洲和非洲一些國家的山羊羔肉生產有較大發展。世界每年的山羊板皮貿易量約為8000萬張﹐中國﹑印度﹑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亞﹑尼日爾和巴西是世界山羊板皮的 6大出口國。中國的濟寧山羊猾子皮和埃塞俄比亞的山羊羔皮在國際市場上享有盛譽。此外﹐中國長江三角洲一帶山羊所產羊毛還是製作毛筆的上等原料﹐製成的毛筆筆鋒挺直﹐行銷國內外。
2011年1月3日 星期一
八哥鳥的介紹
八哥 (台灣特有亞種)(II,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
【物種基本資料】
物種學名:Acridotheres cristatellus formosanus
類別:鳥類 Bird
門名:脊椎動物門
綱名:鳥綱
目名:雀形目 Passeriformes
科名:八哥科 Sturnidae
屬名:Acridotheres
特有性:台灣特有亞種
保育等級:II,珍貴稀有野生動物 Rare
定居性:稀有種 留鳥
英文名:Crested Myna
俗 名:台灣八哥、加翎 、駕鴒、加令、華化、秦吉了
嘴基橙黃色,先端乳白色或象牙白
八哥Acridotheres cristatellus formosanus(20080101 金門CleanyLee 攝)↑
眼睛虹膜為黃紅色。
八哥Acridotheres cristatellus formosanus(20080304 Pei.Wen Chang (dotcool) 攝)↑
【外型描述】
身長26公分。嘴基橙黃色,先端乳白色或象牙白,在台灣,其餘外來種之八哥嘴都不是象牙白色。腳為橙黃色。眼睛虹膜為黃紅色。
全身黑色而有光澤,上嘴基部有豎起之黑色羽毛;尾末端白色;翼有白斑,於飛行時甚為醒目。尾下覆羽羽緣白色。
【物種基本資料】
物種學名:Acridotheres cristatellus formosanus
類別:鳥類 Bird
門名:脊椎動物門
綱名:鳥綱
目名:雀形目 Passeriformes
科名:八哥科 Sturnidae
屬名:Acridotheres
特有性:台灣特有亞種
保育等級:II,珍貴稀有野生動物 Rare
定居性:稀有種 留鳥
英文名:Crested Myna
俗 名:台灣八哥、加翎 、駕鴒、加令、華化、秦吉了
嘴基橙黃色,先端乳白色或象牙白
八哥Acridotheres cristatellus formosanus(20080101 金門CleanyLee 攝)↑
眼睛虹膜為黃紅色。
八哥Acridotheres cristatellus formosanus(20080304 Pei.Wen Chang (dotcool) 攝)↑
【外型描述】
身長26公分。嘴基橙黃色,先端乳白色或象牙白,在台灣,其餘外來種之八哥嘴都不是象牙白色。腳為橙黃色。眼睛虹膜為黃紅色。
全身黑色而有光澤,上嘴基部有豎起之黑色羽毛;尾末端白色;翼有白斑,於飛行時甚為醒目。尾下覆羽羽緣白色。
白鼻心的介紹
食肉目靈貓科
別稱:果子狸、烏腳香
體型特徵:白鼻心顧名思義就是鼻心是白的,其實這樣的解釋仍有些差異,白鼻心的鼻後到額頭,有一條白色的縱帶,雙眼下和雙耳下有小白斑,身體上的毛短而細,為暗黃褐色,尾巴稍短於軀長,粗圓有力,四肢不長,但粗壯有力,尤其腳掌大,像嬰兒一般。要特別注意的是其位於指尖的勾爪,不用時收起來,一用力就往外張,如果爪子鈍了,會在用力時脫掉,而裡面又長出一層新的爪子。尾端、四肢和腳背皆為黑色。
生態習性:白鼻心的兩個別稱都是有由來的。稱之為果子狸當然是因為喜歡吃水果,尤其是汁液多,糖分高的漿果類。
而稱之為烏腳香是因為他們在極度緊張、興奮或憤怒時,偶爾會發出一股像花生油的香氣。白鼻心除了吃漿果以外,也吃老鼠、昆蟲、蝸牛或植物嫩芽。而且牠雖然肥滿,但因為有尖銳的勾爪,所以也是一等一的爬樹高手呢!如果遇到敵人的攻擊,肛門附近的腺體會發出臭味,將敵人趕跑。
面臨的問題:些許的捕捉。但是白鼻心群的數量並沒有減少太多,因為他們很能適應人類所改變的環境。尤其在一些果園中,反而形成更高的族群密度。
棲息地:為台灣特有亞種,分布由低至高海拔山區都有,但以中低海拔山區及開墾地為主。目前民間飼養繁殖之數量相當多。
其他的粉多人答了參考看看
http://tw.knowledge.yahoo.com/search/search_result?p=%E7%99%BD%E9%BC%BB%E5%BF%83
別稱:果子狸、烏腳香
體型特徵:白鼻心顧名思義就是鼻心是白的,其實這樣的解釋仍有些差異,白鼻心的鼻後到額頭,有一條白色的縱帶,雙眼下和雙耳下有小白斑,身體上的毛短而細,為暗黃褐色,尾巴稍短於軀長,粗圓有力,四肢不長,但粗壯有力,尤其腳掌大,像嬰兒一般。要特別注意的是其位於指尖的勾爪,不用時收起來,一用力就往外張,如果爪子鈍了,會在用力時脫掉,而裡面又長出一層新的爪子。尾端、四肢和腳背皆為黑色。
生態習性:白鼻心的兩個別稱都是有由來的。稱之為果子狸當然是因為喜歡吃水果,尤其是汁液多,糖分高的漿果類。
而稱之為烏腳香是因為他們在極度緊張、興奮或憤怒時,偶爾會發出一股像花生油的香氣。白鼻心除了吃漿果以外,也吃老鼠、昆蟲、蝸牛或植物嫩芽。而且牠雖然肥滿,但因為有尖銳的勾爪,所以也是一等一的爬樹高手呢!如果遇到敵人的攻擊,肛門附近的腺體會發出臭味,將敵人趕跑。
面臨的問題:些許的捕捉。但是白鼻心群的數量並沒有減少太多,因為他們很能適應人類所改變的環境。尤其在一些果園中,反而形成更高的族群密度。
棲息地:為台灣特有亞種,分布由低至高海拔山區都有,但以中低海拔山區及開墾地為主。目前民間飼養繁殖之數量相當多。
其他的粉多人答了參考看看
http://tw.knowledge.yahoo.com/search/search_result?p=%E7%99%BD%E9%BC%BB%E5%BF%83
參考資料 http://tw.knowledge.yahoo.com/search/search_result?p=%E7%99%BD%E9%BC%BB%E5%BF%83
- 2006-08-23 07:06:32 補充 問題1.白鼻心的天敵?白鼻心的敵人有大冠鷲,山貓,貓頭鷹....~當然...山產店的饕客為最大的敵人!!!人類~~~反省喔~~~
問題2.白鼻心的棲地還有哪些動物?棲息地以闊葉林為主,海拔500~2000公尺的山區,氣候溫暖,溼度高,土壤肥沃,植物茂盛。主要組成是落葉樹與常綠闊葉澍。此區動物資源包括蝴蝶、山豬、彌猴、松鼠、野兔、白鼻心、山羌、八哥、小水鴨、竹雞、斑鳩、樹鵲、畫眉、五色鳥、大冠鷲等等, ... - 2006-08-23 07:06:50 補充 問題3.白鼻心的叫聲?叫聲如鬼魅,鳴聲似狗吠般的一連串短促叫聲
問題4.白鼻心是 什麼界 什麼門 什麼綱 什麼目 什麼科 什麼屬 什麼種? 動物界,脊椎(索)動物門,哺乳綱,食肉目,靈貓科
水獺的介紹
水 獺 多 棲 息 於 森 林 中 不 太 大 的 河 流 沿 岸 , 植 物 茂 盛 的 地 方 , 也 有 棲 息 在 草 木 叢 生 的 湖 泊 沿 岸 或 海 岸 邊 , 例 如 , 在 俄 羅 斯 、 英 國 和 北 美 等 地 , 就 有 許 多 水 獺 棲 息 在 海 岸 。
中 國 大 陸 地 區 和 台 灣 也 出 產 水 獺 , 台 灣 水 獺 分 布 於 沿 海 到 海 拔 1、 500公 尺 以 下 的 山 區 河 流 之 間 , 但 是 , 目 前 野 生 水 獺 的 數 量 已 經 很 少 了 。
水 獺 的 視 覺 、 聽 覺 和 嗅 覺 都 很 敏 銳 , 不 論 是 在 陸 上 或 水 中 , 都 很 敏 捷 靈 活 , 牠 能 夠 潛 入 水 中 數 分 鐘 之 久 , 在 水 中 游 泳 的 速 度 每 小 時 約 9.6-11公 里 。 游 泳 時 將 前 後 肢 貼 近 身 體 , 搖 擺 灣 曲 身 體 和 尾 巴 , 像 魚 一 樣 地 游 泳 , 當 水 獺 被 外 敵 追 趕 時 , 如 果 在 靠 近 水 邊 的 地 方 , 大 多 會 跳 入 水 中 逃 逸 。
水 獺 是 鼬 的 同 類 裡 最 能 適 應 水 中 生 活 的 動 物 。 柔 軟 的 身 體 、 粗 而 長 的 尾 巴 , 以 及 圓 而 小 的 鼻 子 , 能 減 少 在 水 中 游 泳 時 的 阻 力 , 腳 趾 有 蹼 , 利 於 划 水 , 耳 朵 小 , 潛 水 時 垂 下 來 掩 住 , 看 起 來 像 是 沒 有 耳 朵 。
水 獺 不 完 全 是 夜 行 性 , 白 天 也 獵 食 , 但 在 日 落 以 後 活 動 較 多 , 水 獺 的 食 物 包 括 魚 、 蝦 、 蟹 、 蛙 、 鼠 和 水 鳥 等 , 多 為 動 物 性 食 物 , 但 偶 爾 也 會 採 食 樹 葉 或 樹 皮 等 , 動 物 園 裡 所 飼 養 的 水 獺 , 除 了 餵 食 魚 類 以 外 , 也 要 添 加 一 些 植 物 性 食 物 , 在 這 些 食 物 之 中 , 水 獺 最 喜 歡 吃 魚 , 生 活 於 野 外 的 水 獺 , 每 隻 每 年 吃 約 400公 斤 的 魚 。
水 獺 捕 魚 時 , 先 將 岩 石 間 陰 暗 處 的 魚 兒 趕 向 淺 灘 處 , 再 追 捕 牠 們 , 有 時 也 會 埋 伏 在 岩 石 間 的 陰 暗 處 , 等 待 魚 兒 前 來 , 如 果 看 到 魚 兒 游 過 來 , 牠 能 夠 不 出 聲 音 地 進 入 水 中 , 由 魚 的 下 方 靠 近 , 咬 其 腹 部 , 如 果 捕 獲 的 是 小 魚 , 就 當 場 吃 掉 , 若 是 捕 到 大 魚 , 會 先 叼 到 岩 石 岸 上 , 用 前 肢 壓 住 魚 身 再 進 食 , 水 獺 通 常 不 吃 魚 頭 。
水 獺 有 時 單 獨 生 活 , 有 時 則 小 水 獺 和 雌 水 獺 一 起 生 活 , 有 各 種 巢 穴 和 躲 藏 處 所 , 躲 藏 之 處 利 用 陰 暗 的 草 叢 、 樹 洞 或 自 己 挖 掘 的 淺 穴 , 在 白 天 離 巢 較 遠 時 作 為 躲 藏 休 息 之 用 。
關 於 巢 穴 , 棲 息 在 海 岸 的 水 獺 多 利 用 岩 石 縫 隙 築 造 巢 穴 , 而 棲 息 於 河 流 中 的 水 獺 , 則 大 多 在 土 堤 上 挖 掘 水 平 的 洞 穴 造 巢 , 巢 穴 的 主 室 十 分 可 愛 舒 適 , 並 鋪 有 柔 軟 的 草 或 葉 , 出 入 口 是 由 主 室 向 下 挖 掘 , 通 到 河 中 , 開 口 於 水 面 下 約 1 公 尺 處 , 主 室 到 出 入 口 的 距 離 約 為 2公 尺 , 主 室 向 上 有 通 氣 孔 , 多 利 用 樹 根 或 石 縫 做 成 , 但 是 , 地 面 上 是 看 不 到 開 孔 的 , 水 獺 由 巢 中 外 出 時 , 先 經 由 出 入 口 游 向 水 中 數 公 尺 處 , 再 游 上 岸 去 。
由 於 巢 穴 的 通 氣 孔 做 得 非 常 完 美 , 因 此 即 使 是 很 有 經 驗 的 獵 人 要 想 發 現 水 獺 的 巢 穴 , 也 十 分 困 難 。 雌 水 獺 哺 育 幼 仔 期 間 , 會 非 常 小 心 地 不 把 食 物 殘 落 在 巢 穴 附 近 , 以 避 免 引 起 人 類 或 其 他 動 物 的 注 意 。
關 於 水 獺 的 活 動 範 圍 , 至 今 還 不 十 分 清 楚 , 在 日 本 高 知 縣 所 調 查 水 獺 生 態 , 結 果 顯 示 一 隻 水 獺 的 活 動 範 圍 , 大 約 延 伸 至 海 岸 以 外 12-16 公 里 , 其 中 有 3-4處 巢 穴 , 每 一 巢 穴 的 距 離 為 2-6公 里 。
水 獺 似 乎 是 定 期 移 居 到 各 個 巢 穴 , 每 一 晚 大 約 移 動 一 個 巢 穴 距 離 , 並 在 固 定 的 岩 石 上 留 下 糞 便 , 以 表 示 這 是 牠 的 領 域 。
歐 洲 的 水 獺 , 曾 有 在 一 個 晚 上 移 動 16-24公 里 的 紀 錄 , 在 俄 羅 斯 , 有 些 水 獺 的 活 動 範 圍 甚 至 包 含 了 3-4個 不 同 水 系 , 因 為 水 中 的 魚 類 常 因 季 節 的 不 同 , 而 時 多 時 少 , 因 此 , 這 些 水 獺 就 隨 著 季 節 移 棲 到 不 同 的 水 系 , 在 移 棲 的 過 程 中 , 牠 們 常 要 經 過 陸 上 的 通 路 。
水 獺 有 時 也 會 在 陸 地 上 作 長 距 離 遷 移 , 此 時 大 概 都 有 一 定 的 路 線 , 從 前 水 獺 較 多 的 時 候 , 有 時 可 在 山 路 上 捉 到 水 獺 。水 獺 全 年 都 可 生 產 , 在 俄 羅 斯 水 獺 於 4-5月 生 產 , 每 次 可 產 3-4仔 , 剛 出 生 的 水 獺 , 毛 軟 而 黑 , 眼 睛 還 張 不 開 , 沒 有 牙 齒 , 幼 仔 於 9-10天 後 才 張 開 眼 睛 , 8個 星 期 大 時 , 雌 水 獺 便 開 始 教 小 水 獺 游 泳 。 河 狸 的 幼 仔 , 不 必 教 牠 , 自 己 也 會 游 泳 , 但 是 , 水 獺 的 幼 仔 如 果 不 教 牠 游 泳 的 話 , 牠 自 己 是 不 會 游 泳 的 , 因 此 , 雌 水獺 必 須 強 迫 小 水 獺 學 習 游 泳 , 如 果 牠 不 喜 歡 下 水 , 也 要 強 拉 牠 下 水 。
等 到 幼 仔 學 會 游 泳 , 就 要 學 習 捕 魚 的 方 法 , 及 生 活 中 各 種 求 生 技 巧 與 活 動 , 幼 仔 在 出 生 後 一 年 左 右 , 已 經 能 夠 離 開 雌 水 獺 而 獨 立 生 活 了 。 目 前 全 世 界 水 獺 的 數 量 正 逐 漸 減 少 , 特 別 是 在 最 近 50年 , 減 少 得 更 是 厲 害 。
台 灣 產 的 水 獺 被 歸 類 為 歐 亞 水 獺 的 亞 種 之 一 , 目 前 已 很 難 見 到 其 蹤 跡 了 , 而 根 據 西 元 1965年 德 國 的 調 查 結 果 , 推 定 水 獺 在 全 世 界 約 僅 存 200隻 , 一 般 認 為 已 瀕 臨 絕 種 , 然 而 , 水 獺 在 缺 乏 食 物 的 情 況 下 , 便 會 翻 山 越 嶺 , 移 棲 到 別 的 河 域 去 , 因 此 常 會 估 計 過 高 , 牠 們 實 際 存 在 的 數 目 可 能 不 到 200隻 。 日 本 水 獺 的 情 形 也 一 樣 , 日 本 政 府 已 將 水 獺 列 為 受 保 護 動 物 而 嚴 加 保 護 了 。
水 獺 減 少 的 原 因 , 可 能 是 由 於 其 毛 皮 的 價 格 十 分 昂 貴 , 被 獵 人 大 量 獵 捕 , 不 過 , 由 於 水 獺 會 侵 入 養 殖 漁 場 , 或 偷 食 漁 人 捕 到 的 魚 兒 , 因 此 也 會 遭 到 人 類 的 獵 殺 。
然 而 , 更 重 要 的 原 因 是 由 於 各 地 開 墾 農 園 , 森 林 砍 伐 , 河 流 中 的 魚 類 減 少 , 以 及 河 流 水 系 之 間 被 隔 斷 等 , 在 季 節 改 變 時 , 水 獺 不 能 夠 自 由 遷 移 。 在 閉 塞 的 自 然 環 境 下 , 其 生 態 遭 到 破 壞 或 污 染 , 這 大 概 是 水 獺 瀕 臨 滅 絕 的 最 大 原 因 。
中 國 大 陸 地 區 和 台 灣 也 出 產 水 獺 , 台 灣 水 獺 分 布 於 沿 海 到 海 拔 1、 500公 尺 以 下 的 山 區 河 流 之 間 , 但 是 , 目 前 野 生 水 獺 的 數 量 已 經 很 少 了 。
水 獺 的 視 覺 、 聽 覺 和 嗅 覺 都 很 敏 銳 , 不 論 是 在 陸 上 或 水 中 , 都 很 敏 捷 靈 活 , 牠 能 夠 潛 入 水 中 數 分 鐘 之 久 , 在 水 中 游 泳 的 速 度 每 小 時 約 9.6-11公 里 。 游 泳 時 將 前 後 肢 貼 近 身 體 , 搖 擺 灣 曲 身 體 和 尾 巴 , 像 魚 一 樣 地 游 泳 , 當 水 獺 被 外 敵 追 趕 時 , 如 果 在 靠 近 水 邊 的 地 方 , 大 多 會 跳 入 水 中 逃 逸 。
水 獺 是 鼬 的 同 類 裡 最 能 適 應 水 中 生 活 的 動 物 。 柔 軟 的 身 體 、 粗 而 長 的 尾 巴 , 以 及 圓 而 小 的 鼻 子 , 能 減 少 在 水 中 游 泳 時 的 阻 力 , 腳 趾 有 蹼 , 利 於 划 水 , 耳 朵 小 , 潛 水 時 垂 下 來 掩 住 , 看 起 來 像 是 沒 有 耳 朵 。
水 獺 不 完 全 是 夜 行 性 , 白 天 也 獵 食 , 但 在 日 落 以 後 活 動 較 多 , 水 獺 的 食 物 包 括 魚 、 蝦 、 蟹 、 蛙 、 鼠 和 水 鳥 等 , 多 為 動 物 性 食 物 , 但 偶 爾 也 會 採 食 樹 葉 或 樹 皮 等 , 動 物 園 裡 所 飼 養 的 水 獺 , 除 了 餵 食 魚 類 以 外 , 也 要 添 加 一 些 植 物 性 食 物 , 在 這 些 食 物 之 中 , 水 獺 最 喜 歡 吃 魚 , 生 活 於 野 外 的 水 獺 , 每 隻 每 年 吃 約 400公 斤 的 魚 。
水 獺 捕 魚 時 , 先 將 岩 石 間 陰 暗 處 的 魚 兒 趕 向 淺 灘 處 , 再 追 捕 牠 們 , 有 時 也 會 埋 伏 在 岩 石 間 的 陰 暗 處 , 等 待 魚 兒 前 來 , 如 果 看 到 魚 兒 游 過 來 , 牠 能 夠 不 出 聲 音 地 進 入 水 中 , 由 魚 的 下 方 靠 近 , 咬 其 腹 部 , 如 果 捕 獲 的 是 小 魚 , 就 當 場 吃 掉 , 若 是 捕 到 大 魚 , 會 先 叼 到 岩 石 岸 上 , 用 前 肢 壓 住 魚 身 再 進 食 , 水 獺 通 常 不 吃 魚 頭 。
水 獺 有 時 單 獨 生 活 , 有 時 則 小 水 獺 和 雌 水 獺 一 起 生 活 , 有 各 種 巢 穴 和 躲 藏 處 所 , 躲 藏 之 處 利 用 陰 暗 的 草 叢 、 樹 洞 或 自 己 挖 掘 的 淺 穴 , 在 白 天 離 巢 較 遠 時 作 為 躲 藏 休 息 之 用 。
關 於 巢 穴 , 棲 息 在 海 岸 的 水 獺 多 利 用 岩 石 縫 隙 築 造 巢 穴 , 而 棲 息 於 河 流 中 的 水 獺 , 則 大 多 在 土 堤 上 挖 掘 水 平 的 洞 穴 造 巢 , 巢 穴 的 主 室 十 分 可 愛 舒 適 , 並 鋪 有 柔 軟 的 草 或 葉 , 出 入 口 是 由 主 室 向 下 挖 掘 , 通 到 河 中 , 開 口 於 水 面 下 約 1 公 尺 處 , 主 室 到 出 入 口 的 距 離 約 為 2公 尺 , 主 室 向 上 有 通 氣 孔 , 多 利 用 樹 根 或 石 縫 做 成 , 但 是 , 地 面 上 是 看 不 到 開 孔 的 , 水 獺 由 巢 中 外 出 時 , 先 經 由 出 入 口 游 向 水 中 數 公 尺 處 , 再 游 上 岸 去 。
由 於 巢 穴 的 通 氣 孔 做 得 非 常 完 美 , 因 此 即 使 是 很 有 經 驗 的 獵 人 要 想 發 現 水 獺 的 巢 穴 , 也 十 分 困 難 。 雌 水 獺 哺 育 幼 仔 期 間 , 會 非 常 小 心 地 不 把 食 物 殘 落 在 巢 穴 附 近 , 以 避 免 引 起 人 類 或 其 他 動 物 的 注 意 。
關 於 水 獺 的 活 動 範 圍 , 至 今 還 不 十 分 清 楚 , 在 日 本 高 知 縣 所 調 查 水 獺 生 態 , 結 果 顯 示 一 隻 水 獺 的 活 動 範 圍 , 大 約 延 伸 至 海 岸 以 外 12-16 公 里 , 其 中 有 3-4處 巢 穴 , 每 一 巢 穴 的 距 離 為 2-6公 里 。
水 獺 似 乎 是 定 期 移 居 到 各 個 巢 穴 , 每 一 晚 大 約 移 動 一 個 巢 穴 距 離 , 並 在 固 定 的 岩 石 上 留 下 糞 便 , 以 表 示 這 是 牠 的 領 域 。
歐 洲 的 水 獺 , 曾 有 在 一 個 晚 上 移 動 16-24公 里 的 紀 錄 , 在 俄 羅 斯 , 有 些 水 獺 的 活 動 範 圍 甚 至 包 含 了 3-4個 不 同 水 系 , 因 為 水 中 的 魚 類 常 因 季 節 的 不 同 , 而 時 多 時 少 , 因 此 , 這 些 水 獺 就 隨 著 季 節 移 棲 到 不 同 的 水 系 , 在 移 棲 的 過 程 中 , 牠 們 常 要 經 過 陸 上 的 通 路 。
水 獺 有 時 也 會 在 陸 地 上 作 長 距 離 遷 移 , 此 時 大 概 都 有 一 定 的 路 線 , 從 前 水 獺 較 多 的 時 候 , 有 時 可 在 山 路 上 捉 到 水 獺 。水 獺 全 年 都 可 生 產 , 在 俄 羅 斯 水 獺 於 4-5月 生 產 , 每 次 可 產 3-4仔 , 剛 出 生 的 水 獺 , 毛 軟 而 黑 , 眼 睛 還 張 不 開 , 沒 有 牙 齒 , 幼 仔 於 9-10天 後 才 張 開 眼 睛 , 8個 星 期 大 時 , 雌 水 獺 便 開 始 教 小 水 獺 游 泳 。 河 狸 的 幼 仔 , 不 必 教 牠 , 自 己 也 會 游 泳 , 但 是 , 水 獺 的 幼 仔 如 果 不 教 牠 游 泳 的 話 , 牠 自 己 是 不 會 游 泳 的 , 因 此 , 雌 水獺 必 須 強 迫 小 水 獺 學 習 游 泳 , 如 果 牠 不 喜 歡 下 水 , 也 要 強 拉 牠 下 水 。
等 到 幼 仔 學 會 游 泳 , 就 要 學 習 捕 魚 的 方 法 , 及 生 活 中 各 種 求 生 技 巧 與 活 動 , 幼 仔 在 出 生 後 一 年 左 右 , 已 經 能 夠 離 開 雌 水 獺 而 獨 立 生 活 了 。 目 前 全 世 界 水 獺 的 數 量 正 逐 漸 減 少 , 特 別 是 在 最 近 50年 , 減 少 得 更 是 厲 害 。
台 灣 產 的 水 獺 被 歸 類 為 歐 亞 水 獺 的 亞 種 之 一 , 目 前 已 很 難 見 到 其 蹤 跡 了 , 而 根 據 西 元 1965年 德 國 的 調 查 結 果 , 推 定 水 獺 在 全 世 界 約 僅 存 200隻 , 一 般 認 為 已 瀕 臨 絕 種 , 然 而 , 水 獺 在 缺 乏 食 物 的 情 況 下 , 便 會 翻 山 越 嶺 , 移 棲 到 別 的 河 域 去 , 因 此 常 會 估 計 過 高 , 牠 們 實 際 存 在 的 數 目 可 能 不 到 200隻 。 日 本 水 獺 的 情 形 也 一 樣 , 日 本 政 府 已 將 水 獺 列 為 受 保 護 動 物 而 嚴 加 保 護 了 。
水 獺 減 少 的 原 因 , 可 能 是 由 於 其 毛 皮 的 價 格 十 分 昂 貴 , 被 獵 人 大 量 獵 捕 , 不 過 , 由 於 水 獺 會 侵 入 養 殖 漁 場 , 或 偷 食 漁 人 捕 到 的 魚 兒 , 因 此 也 會 遭 到 人 類 的 獵 殺 。
然 而 , 更 重 要 的 原 因 是 由 於 各 地 開 墾 農 園 , 森 林 砍 伐 , 河 流 中 的 魚 類 減 少 , 以 及 河 流 水 系 之 間 被 隔 斷 等 , 在 季 節 改 變 時 , 水 獺 不 能 夠 自 由 遷 移 。 在 閉 塞 的 自 然 環 境 下 , 其 生 態 遭 到 破 壞 或 污 染 , 這 大 概 是 水 獺 瀕 臨 滅 絕 的 最 大 原 因 。
台灣雲豹
台灣雲豹(學名:Neofelis nebulosa brachyura),屬於台灣特有亞種的貓科動物,也是台灣島上最大型的野生動物之一。儘管自80年代中期起,便無人再親眼看到野生台灣雲豹的蹤跡,然而,牠一直被視為是最珍貴的野生動物,甚至屬於台灣原住民之一支的魯凱族好茶部落,還認為他們的祖先就是從台灣雲豹變來的。台灣雲豹原為棲息在中低海拔闊葉林間的大型貓科動物,在土地被大量開發之後,台灣雲豹被迫遷往高山,最後的棲息地是玉山和大武山。
從1862年到現在的140幾年來,雖然台灣的原住民陸續一直有人宣稱看到雲豹,卻從來沒有研究者真正看過台灣雲豹的活體、甚至是活體照片,因此也無法確定原住民所看到的,就是台灣雲豹(鍾麗華 2004)。以台灣的動物園所豢養的雲豹而言,目前有紀錄可查的雖然有15隻,但都不是台灣雲豹,而是從別的國家進口的「蘇門達臘亞種」或其他亞種(台北市立動物園 2004;台灣原圖集郵世界 nd)。 雲豹為台灣特有亞種。
目前台灣唯一能見到的台灣雲豹,是收藏於國立台灣博物館內的一隻標本,這是日治時期所遺留下來的(國立台灣博物館 2003;台灣原圖集郵世界 nd)。而台灣最後一筆野外雲豹的資料,則是出現在1983年。當時東海大學環境科學中心的研究員張萬福,在一個原住民獵人的陷阱中發現了一隻已死亡的幼豹(鍾麗華 2004)。1987年2月,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請美國貓科專家羅賓維茲博士親臨台灣的大武山察視。羅賓維茲的結論是台灣尚有幾處環境尚屬完整、而和泰國雲豹出沒地區之棲息環境相似的地方,有可能還存在着雲豹(彭明敏文教基金會 1998)。
從2001年開始,為了對台灣雲豹做更準確的紀錄,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和農委會特有生物保育研究中心,開始分別在南部的大武山和中部的山區,在600個以上的觀察點裝設了自動照相機,想要對台灣雲豹進行觀察記錄。該計劃延續了將近3年,卻始終不見台灣雲豹的蹤影。學者認為,台灣雲豹可能已經絕種,即便沒有絕種,恐怕也難以繁衍下去了
從1862年到現在的140幾年來,雖然台灣的原住民陸續一直有人宣稱看到雲豹,卻從來沒有研究者真正看過台灣雲豹的活體、甚至是活體照片,因此也無法確定原住民所看到的,就是台灣雲豹(鍾麗華 2004)。以台灣的動物園所豢養的雲豹而言,目前有紀錄可查的雖然有15隻,但都不是台灣雲豹,而是從別的國家進口的「蘇門達臘亞種」或其他亞種(台北市立動物園 2004;台灣原圖集郵世界 nd)。 雲豹為台灣特有亞種。
目前台灣唯一能見到的台灣雲豹,是收藏於國立台灣博物館內的一隻標本,這是日治時期所遺留下來的(國立台灣博物館 2003;台灣原圖集郵世界 nd)。而台灣最後一筆野外雲豹的資料,則是出現在1983年。當時東海大學環境科學中心的研究員張萬福,在一個原住民獵人的陷阱中發現了一隻已死亡的幼豹(鍾麗華 2004)。1987年2月,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請美國貓科專家羅賓維茲博士親臨台灣的大武山察視。羅賓維茲的結論是台灣尚有幾處環境尚屬完整、而和泰國雲豹出沒地區之棲息環境相似的地方,有可能還存在着雲豹(彭明敏文教基金會 1998)。
從2001年開始,為了對台灣雲豹做更準確的紀錄,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和農委會特有生物保育研究中心,開始分別在南部的大武山和中部的山區,在600個以上的觀察點裝設了自動照相機,想要對台灣雲豹進行觀察記錄。該計劃延續了將近3年,卻始終不見台灣雲豹的蹤影。學者認為,台灣雲豹可能已經絕種,即便沒有絕種,恐怕也難以繁衍下去了
松鼠的種類及介紹
一、赤腹松鼠 (Callosciurus erythraeus) 1. 台灣赤腹松鼠 (C. e. nigridorsalis) 2. 台灣松鼠 (C. e. taiwanensis) 3. 黑背條腹松鼠 (C. e. nigridorsalis) 4. 條腹松鼠 (C. e. centralis)等四個亞種
二、帶紋松鼠 (Tamiops swinhoei formosanus) 三、荷氏松鼠 (Dremomys pernyi owstoni)等三種
※三種松鼠中以赤背條鼠危害林木最為嚴重
特徵:
生殖與生長:
赤腹松鼠為小型的哺乳動物,屬齧齒目之松鼠科。自12月至次年8月為其生殖季節,而在12月及5月各有一個生殖高峰,一胎生2~3隻,幼鼠出生約6個月即可單獨覓食。
赤腹松鼠屬雜食性動物,惟以植物性果實、種子及花芽類為主,且隨季節而有相當的差異。春季以水麻、牛奶榕、小葉桑為主;夏季大量取食百香果;秋季則取食斑花青牛膽、山香圓、福壽瓜、板栗及其他殼斗科及樟科等種子;冬季野外食物缺乏,松鼠轉以樹皮為營養及能量來源。
由赤腹松鼠每日活動頻率與活動位置分析,顯示清晨(日出~上午8時)及黃昏(下午4時~日落)光線暗時,松鼠在樹上活動最為頻繁,這段時間內住主要進行攝食及進行社交活動。在日照較強時段,赤腹松鼠活動頻率較低,且多隱藏在草中。
赤腹松鼠除生育、育幼外大都是單獨活動,而在育幼期間亦只有母松鼠照顧幼鼠,而不見成熟雄松鼠。在平時雌、雄松鼠各自有其巢,自行防衛、生活,但是個體間並無強烈的靜止性行為,雄鼠的活動範圍可達11,000平方公尺,雌鼠因照顧幼鼠而無太大的活動範圍,約為1,200平方公尺。
危害狀:
松鼠對森林資源造成經濟損失的原因,一般特別強調剝皮之害,赤腹松鼠之剝皮行為可分為剝離(在樹幹上呈條狀剝樹皮,掉落林地,而樹皮屑上並不見取食痕跡)及取食(樹皮呈條狀剝後舔食內皮部之形成組織,而留有明顯齒痕)。
http://www.tari.gov.tw/techcd/%A8%E4%A5L/%A6%B3%AE%60%B0%CA%AA%AB/%AAQ%B9%AB%A4%CE%C4%D3%B9%AB%C2%B2%A4%B6.htm
赤腹松鼠
1、臺灣有3種以樹為活動範圍的松鼠:赤腹松鼠、條紋松鼠和荷氏松鼠。
2、植物園裡的松鼠是赤腹松鼠,赤腹松鼠原產臺灣,分布於低海拔至中海拔山區,屬於日行性動物。
貯食行為:
1、每年九月到十月貯食行為最明顯、約占83﹪。
2、松鼠找到食物時,先咀嚼一會兒,再叼著四處看,然後擇一方向躍奔,邊跑邊看。
3、松鼠貯食時會,以嘴鼻將食物塞入表土、樹洞或棕櫚科葉柄基部。前爪快速輕輕掩覆幾下,並未有效地覆蓋,也沒留下記號。
築巢行為:
1、築巢材料:外部是枝葉,內襯是柔軟的纖維,如蒲葵葉柄基部的纖維。
2、收集材料每趟約2分鐘。
3、用前爪及嘴交互合作,將柔軟的棕櫚科植物弄成緻密的球團,塞入口中,再叼至築巢地點。
4、松鼠有時未留宿於巢內,1982年8月到10月,曾發現牠們宿於蒲葵葉柄基部之纖維上。
理毛行為:
為了表示友好,相互間會有理毛的行為,通常由一隻或兩隻來服務,理毛部位大部分是頭部和背部。
自我修飾:
1、舔咬:以嘴啃咬或舔舐四肢及身體前半部。
2、搔抓:用後爪抓身體後半部。
3、擦洗:雙掌合抱,用前爪拇指肉墊來回磨口鼻附近,然後由側方用前爪抓住尾巴,再用嘴啃咬或舔舐。
4、磨蹭:吃過濕黏的東西後,會以口鼻在其他物體上磨蹭。
休息:
1、一天休息數次,在樹上採臥姿:冬天四肢內縮而臥;夏天軀體伸長,四肢平趴在樹幹上,休息姿勢可能與調節體溫有關。
2、每次休息數分鐘到80分鐘不等。
3、一、二月及七、八月休息時間較長,次數也較多。
<>
><>
>
二、帶紋松鼠 (Tamiops swinhoei formosanus) 三、荷氏松鼠 (Dremomys pernyi owstoni)等三種
※三種松鼠中以赤背條鼠危害林木最為嚴重
特徵:
生殖與生長:
赤腹松鼠為小型的哺乳動物,屬齧齒目之松鼠科。自12月至次年8月為其生殖季節,而在12月及5月各有一個生殖高峰,一胎生2~3隻,幼鼠出生約6個月即可單獨覓食。
赤腹松鼠屬雜食性動物,惟以植物性果實、種子及花芽類為主,且隨季節而有相當的差異。春季以水麻、牛奶榕、小葉桑為主;夏季大量取食百香果;秋季則取食斑花青牛膽、山香圓、福壽瓜、板栗及其他殼斗科及樟科等種子;冬季野外食物缺乏,松鼠轉以樹皮為營養及能量來源。
由赤腹松鼠每日活動頻率與活動位置分析,顯示清晨(日出~上午8時)及黃昏(下午4時~日落)光線暗時,松鼠在樹上活動最為頻繁,這段時間內住主要進行攝食及進行社交活動。在日照較強時段,赤腹松鼠活動頻率較低,且多隱藏在草中。
赤腹松鼠除生育、育幼外大都是單獨活動,而在育幼期間亦只有母松鼠照顧幼鼠,而不見成熟雄松鼠。在平時雌、雄松鼠各自有其巢,自行防衛、生活,但是個體間並無強烈的靜止性行為,雄鼠的活動範圍可達11,000平方公尺,雌鼠因照顧幼鼠而無太大的活動範圍,約為1,200平方公尺。
危害狀:
松鼠對森林資源造成經濟損失的原因,一般特別強調剝皮之害,赤腹松鼠之剝皮行為可分為剝離(在樹幹上呈條狀剝樹皮,掉落林地,而樹皮屑上並不見取食痕跡)及取食(樹皮呈條狀剝後舔食內皮部之形成組織,而留有明顯齒痕)。
http://www.tari.gov.tw/techcd/%A8%E4%A5L/%A6%B3%AE%60%B0%CA%AA%AB/%AAQ%B9%AB%A4%CE%C4%D3%B9%AB%C2%B2%A4%B6.htm
赤腹松鼠
1、臺灣有3種以樹為活動範圍的松鼠:赤腹松鼠、條紋松鼠和荷氏松鼠。
2、植物園裡的松鼠是赤腹松鼠,赤腹松鼠原產臺灣,分布於低海拔至中海拔山區,屬於日行性動物。
貯食行為:
1、每年九月到十月貯食行為最明顯、約占83﹪。
2、松鼠找到食物時,先咀嚼一會兒,再叼著四處看,然後擇一方向躍奔,邊跑邊看。
3、松鼠貯食時會,以嘴鼻將食物塞入表土、樹洞或棕櫚科葉柄基部。前爪快速輕輕掩覆幾下,並未有效地覆蓋,也沒留下記號。
築巢行為:
1、築巢材料:外部是枝葉,內襯是柔軟的纖維,如蒲葵葉柄基部的纖維。
2、收集材料每趟約2分鐘。
3、用前爪及嘴交互合作,將柔軟的棕櫚科植物弄成緻密的球團,塞入口中,再叼至築巢地點。
4、松鼠有時未留宿於巢內,1982年8月到10月,曾發現牠們宿於蒲葵葉柄基部之纖維上。
理毛行為:
為了表示友好,相互間會有理毛的行為,通常由一隻或兩隻來服務,理毛部位大部分是頭部和背部。
自我修飾:
1、舔咬:以嘴啃咬或舔舐四肢及身體前半部。
2、搔抓:用後爪抓身體後半部。
3、擦洗:雙掌合抱,用前爪拇指肉墊來回磨口鼻附近,然後由側方用前爪抓住尾巴,再用嘴啃咬或舔舐。
4、磨蹭:吃過濕黏的東西後,會以口鼻在其他物體上磨蹭。
休息:
1、一天休息數次,在樹上採臥姿:冬天四肢內縮而臥;夏天軀體伸長,四肢平趴在樹幹上,休息姿勢可能與調節體溫有關。
2、每次休息數分鐘到80分鐘不等。
3、一、二月及七、八月休息時間較長,次數也較多。
<> > | 赤腹松鼠 | <> >帶紋松鼠 | <> >荷氏松鼠 |
毛色 | <> >背面灰褐色,腹面為粟紅色。 | <> >背面有三條黑色縱帶,其中夾有淡色縱帶。 | <> >背面灰褐色,腹面為污黃色。 |
體長(公厘) | <> >188~218 | <> >105~134 | <> >176~235 |
尾長(公厘) | <> >180~202 | <> >90~112 | <> >120~173 |
體重(公厘) | <> >200~350 | <> >40~145 | <> >134~240 |
飛鼠會飛嗎???
-----------------------------------------------------------------------------------------------------------------------
事實上,飛鼠根本不會飛,他們也不是鳥類。
全世界大約有35種以上的飛鼠,只有在北美洲、歐洲和亞洲才有飛鼠,東南亞國家是飛鼠分布最多的地方。北美洲的兩種Glaucomys屬的飛鼠和亞洲Petaurista屬的種類是生物學家們家最熟悉的。目前臺灣島上有三種飛鼠:臺灣小鼯鼠(Belomys pearsonii)、大赤鼯鼠(Petaurista petaurista)和白面鼯鼠(Pataurista alborufus lena)。
大赤鼯鼠分佈的地方最大,白面鼯鼠分佈的地方最小。這三種鼯鼠主要分佈在中央山脈,小鼯鼠較常出現在海拔400公尺至3200公尺間的天然闊葉林地;大赤鼯鼠主要出現在300公尺至2300公尺之森林;白面鼯鼠分佈在更高的地方,在海拔1000公尺至3000公尺的森林。飛鼠都是夜行性動物,白天都躲在樹洞內睡覺,傍晚才開始外出活動或是找東西吃。一隻飛鼠有時會有二個或三個樹洞,其中一個是他主要居住的洞,其他的樹洞是有緊急狀況的時候用的。大概從晚上九點到半夜三點左右是飛鼠最喜歡在外面活動的時間,一般在太陽出來以前它們就會回自己的樹洞。李培芬教授發現大赤鼯鼠(Petaurista petaurista)和白面鼯鼠(Pataurista alborufus lena) 大多單獨活動,但是偶而也成對或三隻同時出現的情形。當兩隻以上之鼯鼠一起出現時,曾發現有交配、攝食和跟隨等行為,也曾發現兩隻大赤鼯鼠共同生活達16月之久。飛鼠一胎可生一隻或二隻,懷孕的時間是45天左右,主要交配的時間是在十二月到二月或是六月到八月之間。大赤鼯鼠和白面鼯鼠都各有獨特的叫聲,這些叫聲大多是在樹上活動或休息時所發出,白面飛鼠的叫聲比大赤鼯鼠的聲音高,由叫聲的數量顯示白面鼯鼠使用聲音之次數遠高於大赤鼯鼠。
飛鼠是樹棲性動物,大多住在樹洞中,食衣住行幾乎都在樹上,很少到地面走動,因此要在地面找到飛鼠的腳印是非常不容易的。飛鼠需要大面積的森林。飛鼠的主要食物是樹葉,也吃種子、果實、花芽等,它們排出的糞便可以為林木撒播種子。近年來,原始大片的森林的面積愈來愈小,而樹的種類很少的人造林無法提供鼯鼠所需的嫩葉和果實,於是啃樹皮,尤其是大赤鼯鼠會吃柳杉之樹皮內層,造成林木的損害或林木樹冠層枯死,形成所謂的「紅帽子」現象。鼯鼠食用的野蔬野果,通常我們也可以採食。
飛鼠的壽命大多不超過10年。
ps.一般不建議幫飛鼠洗澡,因為動物會自行清理身體,若是有必要的話,要注意保溫,洗完澡要馬上用毛巾包覆,用吹風機吹乾。
長頸鹿的資料
長頸鹿是一種生長在非洲的反芻偶蹄動物,是世界上最高的陸生動物。雄性個體高達4.8到5.5米高,重達900公斤。雌性個體一般要小一些。
長頸鹿是非洲特有的動物,與鹿和牛有親緣關係,但屬於不同的科,即長頸鹿科。長頸鹿科包括長頸鹿和霍加狓兩種動物。
長頸鹿的學名為camelopardalis,源於早期羅馬帝國時期人們給它起的名字,意思是駱駝和豹的雜交體,因為它的外形類似這兩種動物的揉合體。
中國明朝時鄭和的船隊航行到東非,曾帶兩隻長頸鹿回到北京,被當時的人們認為是麒麟。明成祖以此祥瑞之兆來表明自己施政的偉大。時至今日,日語及韓語仍將長頸鹿稱作麒麟。
中國典籍關於長頸鹿的記載,最早出自晉代李石所著《續博物志》,記錄非洲索馬利亞沿岸撥拔力古國出產的異獸,身高一丈余頸長九尺。宋代趙汝適著《諸番志》中稱非洲長頸鹿為徂蠟:「狀如駝馳,而大如牛,色黃,前腳高五尺,後低三尺,頭高向上」。
長頸鹿根據顏色、花紋變化和分佈範圍等的差別分為九個亞種。
網紋長頸鹿,或者稱為索馬利亞長頸鹿,(G.c. reticulata);大而呈多邊形的褐色斑點,襯有明亮的白色網紋。斑點有時呈深紅色,並能擴散到腳部。 分佈:肯亞東北,衣索比亞,索馬利亞。
安哥拉長頸鹿,或者叫煙長頸鹿 (G.c. angolensis);斑點大,邊緣有缺口,延伸至整個下肢。分佈:安哥拉,尚比亞。
Kordofan長頸鹿(G.c. antiquorum);斑點較小,較不規則,覆蓋腿內側。分佈:蘇丹西部、西南部。
馬賽長頸鹿,或稱乞利馬扎羅長頸鹿(G.c. tippelskirchi),斑點似葡萄葉,邊緣呈鋸齒狀。底色為深巧克力色。分佈:肯亞中部和南部,坦尚尼亞。
努比亞長頸鹿(G.c. camelopardalis);斑點呈四方形,栗色;底色為白色。腿內側及上肢以下無斑點。分佈:蘇丹東部,剛果東北部。
羅氏長頸鹿,或烏干達長頸鹿(G.c. rothschildi);斑點深褐色呈長方形,網紋模糊。下肢有時帶斑點。 分佈:烏干達,肯亞北部、中部。
南非長頸鹿(G.c. giraffa),斑點較圓,有時呈星狀。底色呈淺褐色,延伸至蹄處。分佈:南非,奈米比亞,博茲瓦納,尚比亞,莫三比克。
Thornicroft 長頸鹿(G.c. thornicrofti) ; 星狀斑點,延伸至下肢。分佈: 尚比亞。
西非長頸鹿,或奈及利亞長頸鹿(G.c. peralta); 淺黃色斑點。 分佈: 查德。
有些資料上把Kordofan長頸鹿、西非長頸鹿、努比亞長頸鹿和羅氏長頸鹿和安哥拉長頸鹿、南非長頸鹿和併為一個亞種。 另有四種長頸鹿亞種存在爭議。即開普長頸鹿,拉多長頸鹿,剛果長頸鹿和Transvaal長頸鹿。更有科學家認為除了馬賽長頸鹿以外,其他亞種可以併為一個亞種。
長頸鹿體長12-15英尺,高15-17英尺。雄性重1700-4200磅。雌性比雄性矮1-2英尺,輕幾百磅。雌雄長角。雌角略小。網紋長頸鹿比其他亞種稍小。 體色隨亞種和年齡有深淺變化。
特點
長頸鹿最令人熟悉的特點就是長脖子。長脖子可以使它們吃到樹上的葉子。它們的四肢也相當長。長頸鹿脖子的骨骼結構基本上與其他偶蹄動物差不多。長頸鹿有七個變長的頸部脊椎(數目與馬和人相同)。角為骨質,為皮膚所覆蓋。
長頸鹿的循環系統也與眾不同。10公斤重的心臟可以產生兩倍於其他動物的血壓來保證頭部供血。頸部上方的一個複雜的組織結構可以避免長頸鹿低頭喝水時腦部血壓過高造成腦溢血。下肢的血管承受的巨大血壓換了其他動物可能會造成毛細血管爆裂,而長頸鹿的下肢被厚實的皮膚包裹避免了這種事情的發生。
長頸鹿長有長睫毛,眼睛呈深褐色,是所有陸生動物中最大的。視力敏銳,再加上身高的優勢,使得長頸鹿的視野特別寬闊,能夠看到一公里開外的東西。長頸鹿沒有淚腺,它通過舌頭來清潔眼球表面。德國法郎克福動物園的研究人員發現長頸鹿有有限的色覺,能夠辨別一些色彩。
長頸鹿長有32顆牙齒,齒式為I 0/3, C 0/1, P 3/3, M 3/3; 跟牛一樣,也沒有上門齒。
長頸鹿是非洲特有的動物,與鹿和牛有親緣關係,但屬於不同的科,即長頸鹿科。長頸鹿科包括長頸鹿和霍加狓兩種動物。
長頸鹿的學名為camelopardalis,源於早期羅馬帝國時期人們給它起的名字,意思是駱駝和豹的雜交體,因為它的外形類似這兩種動物的揉合體。
中國明朝時鄭和的船隊航行到東非,曾帶兩隻長頸鹿回到北京,被當時的人們認為是麒麟。明成祖以此祥瑞之兆來表明自己施政的偉大。時至今日,日語及韓語仍將長頸鹿稱作麒麟。
中國典籍關於長頸鹿的記載,最早出自晉代李石所著《續博物志》,記錄非洲索馬利亞沿岸撥拔力古國出產的異獸,身高一丈余頸長九尺。宋代趙汝適著《諸番志》中稱非洲長頸鹿為徂蠟:「狀如駝馳,而大如牛,色黃,前腳高五尺,後低三尺,頭高向上」。
長頸鹿根據顏色、花紋變化和分佈範圍等的差別分為九個亞種。
網紋長頸鹿,或者稱為索馬利亞長頸鹿,(G.c. reticulata);大而呈多邊形的褐色斑點,襯有明亮的白色網紋。斑點有時呈深紅色,並能擴散到腳部。 分佈:肯亞東北,衣索比亞,索馬利亞。
安哥拉長頸鹿,或者叫煙長頸鹿 (G.c. angolensis);斑點大,邊緣有缺口,延伸至整個下肢。分佈:安哥拉,尚比亞。
Kordofan長頸鹿(G.c. antiquorum);斑點較小,較不規則,覆蓋腿內側。分佈:蘇丹西部、西南部。
馬賽長頸鹿,或稱乞利馬扎羅長頸鹿(G.c. tippelskirchi),斑點似葡萄葉,邊緣呈鋸齒狀。底色為深巧克力色。分佈:肯亞中部和南部,坦尚尼亞。
努比亞長頸鹿(G.c. camelopardalis);斑點呈四方形,栗色;底色為白色。腿內側及上肢以下無斑點。分佈:蘇丹東部,剛果東北部。
羅氏長頸鹿,或烏干達長頸鹿(G.c. rothschildi);斑點深褐色呈長方形,網紋模糊。下肢有時帶斑點。 分佈:烏干達,肯亞北部、中部。
南非長頸鹿(G.c. giraffa),斑點較圓,有時呈星狀。底色呈淺褐色,延伸至蹄處。分佈:南非,奈米比亞,博茲瓦納,尚比亞,莫三比克。
Thornicroft 長頸鹿(G.c. thornicrofti) ; 星狀斑點,延伸至下肢。分佈: 尚比亞。
西非長頸鹿,或奈及利亞長頸鹿(G.c. peralta); 淺黃色斑點。 分佈: 查德。
有些資料上把Kordofan長頸鹿、西非長頸鹿、努比亞長頸鹿和羅氏長頸鹿和安哥拉長頸鹿、南非長頸鹿和併為一個亞種。 另有四種長頸鹿亞種存在爭議。即開普長頸鹿,拉多長頸鹿,剛果長頸鹿和Transvaal長頸鹿。更有科學家認為除了馬賽長頸鹿以外,其他亞種可以併為一個亞種。
長頸鹿體長12-15英尺,高15-17英尺。雄性重1700-4200磅。雌性比雄性矮1-2英尺,輕幾百磅。雌雄長角。雌角略小。網紋長頸鹿比其他亞種稍小。 體色隨亞種和年齡有深淺變化。
特點
長頸鹿最令人熟悉的特點就是長脖子。長脖子可以使它們吃到樹上的葉子。它們的四肢也相當長。長頸鹿脖子的骨骼結構基本上與其他偶蹄動物差不多。長頸鹿有七個變長的頸部脊椎(數目與馬和人相同)。角為骨質,為皮膚所覆蓋。
長頸鹿的循環系統也與眾不同。10公斤重的心臟可以產生兩倍於其他動物的血壓來保證頭部供血。頸部上方的一個複雜的組織結構可以避免長頸鹿低頭喝水時腦部血壓過高造成腦溢血。下肢的血管承受的巨大血壓換了其他動物可能會造成毛細血管爆裂,而長頸鹿的下肢被厚實的皮膚包裹避免了這種事情的發生。
長頸鹿長有長睫毛,眼睛呈深褐色,是所有陸生動物中最大的。視力敏銳,再加上身高的優勢,使得長頸鹿的視野特別寬闊,能夠看到一公里開外的東西。長頸鹿沒有淚腺,它通過舌頭來清潔眼球表面。德國法郎克福動物園的研究人員發現長頸鹿有有限的色覺,能夠辨別一些色彩。
長頸鹿長有32顆牙齒,齒式為I 0/3, C 0/1, P 3/3, M 3/3; 跟牛一樣,也沒有上門齒。
參考資料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95%B7%E9%A0%B8%E9%B9%BF&variant=zh-tw
- 2007-07-02 22:31:29 補充 繁殖
雄性長頸鹿會通過品嘗母鹿的尿液來判斷母鹿的發情狀態。這種行為是一個稱為Flehman反應的過程的一步。長頸鹿的孕期為14到15個月,產一胎。母鹿站立生產;羊膜破裂,幼鹿落地而生。幼鹿約1.8米高。出生後數小時幼鹿即可奔跑,並與其他已經出生數周的小鹿毫無區別。然而出生的前兩周幼鹿多數時候伏在地上靜臥,受母鹿的庇護。雖然成年長頸鹿由於個頭碩大不懼敵害的侵襲,幼鹿卻能遭獅子、豹和鬣狗的攻擊。長頸鹿的花紋被認為有偽裝功能。只有大約25-50%的幼鹿能存活至成年。在野外長頸鹿的壽命為20-25年,動物園裡的能活28年。 - 2007-07-02 22:32:06 補充 習性
在野外,長頸鹿以樹葉為食,尤喜含羞草屬的樹葉;但其實它也完全能以食用其他種類的樹葉為生。一頭長頸鹿每天能攝入63公斤的樹葉和嫩枝。
行走時一側的前後肢向前挪動而另一側的前後肢著地。這是大型四足動物常用的運動方式,比如大象亦採用此方式挪步行走。但是長頸鹿遇到敵害攻擊的時候則能以60公里的時速進行短距離奔跑,奔跑姿勢很笨拙,前後肢交替著地。長頸鹿的心臟過小,使得它不能做長距離奔跑。 - 2007-07-02 22:32:22 補充 當受到威脅時,長頸鹿的防禦方法是用蹄子猛踢敵害,踢一下足以使獅子的頭骨踢碎或者肋骨粉碎。
長頸鹿每天的睡眠時間是所有哺乳動物中最短的。一般認為只有20分鐘到兩小時之間。它能夠睜著眼睛睡覺。
長頸鹿用長達40厘米的舌頭來清理面部的小蟲子。長頸鹿的舌頭不怕荊棘,能自如地進食多刺的葉子。在南非的長頸鹿偏好金合歡屬(Acacia)的植物,尤其是Acacia erioloba這種植物,其舌頭甚至能抵禦這種植物的毒刺。
一般認為長頸鹿是啞巴。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長頸鹿之間通過人耳聽不到的次聲波來進行非常複雜的交流。 - 2007-07-02 22:33:05 補充 起源
根據化石記錄,長頸鹿最早由中新世初期的鹿科動物分化而來。最早的長頸鹿科化石是Climacoceras和Canthumeryx。後來演化出古麟(Paleotragus),一種中新世早期長有短角、短脖子的長頸鹿祖先。到中新世晚期古麟進化為薩摩獸(Samotherium)。在上新世,薩摩獸分化為兩支,一支是霍加狓,另一支是最早的現代長頸鹿。霍加狓是長頸鹿科僅存的兩種動物之一,其相貌基本上反映了中新世長頸鹿類動物的樣子。 - 2007-07-02 22:33:10 補充 長頸鹿類動物進化上還有一支,稱為西窪獸,是一種長有四支角的體態粗壯的動物。現已滅絕。在蘇美爾(Summarian)文化遺址里曾發現了的一些動物的青銅像,酷似西窪獸。這說明西窪獸很可能在中東一直殘存至數千年前。
梅花鹿絕種了嗎???
台灣梅花鹿為台灣特有亞種,台大畜產系染色體核型研究發現,台灣飼養之台灣梅花鹿(Cervus nippon taiouanus)染色體數2n=66(4X,62V)。梅花鹿具有討人喜愛之外貌,但早期大量捕殺的結果,導致野生梅花鹿已近絕跡。期望藉由品種介紹,使大眾對於梅花鹿能有更深瞭解,進而珍惜台灣特有畜產生物,使其能綿延不絕。
台灣梅花鹿(Formosan Sika Deer)
品種特徵
台灣梅花鹿生性敏感而機警,毛色特徵夏季為栗紅色,背部有白斑,冬季則為茶褐色,其斑點全年可見,且分佈循一定秩序,以背部正中的一條黑線為基準,兩側各縱排12個白斑,另有白斑不規則散佈在其它各處;腹部、四肢內側、尾下為白色,臀部還有印記似的大白斑。公鹿的體型較大,身長約 1.5 公尺,肩高約 1 公尺, 在兩歲時開始長角,而且每年增加一個分叉,5歲後才停止分叉,角長可達70公分以上,當秋季交配的季節來臨時,雄鹿會彼此卡角,以爭取鹿王的地位及與雌鹿交配的權利。而雌鹿的體型較小,且頭上無角。其主食為狼尾草、苜蓿和銀合歡、榕樹葉等。梅花鹿在秋季交配,懷胎8個月,次年4~6月間可以生下小鹿。
品種來源
台灣梅花鹿是台灣的特有的梅花鹿亞種,明朝萬曆31年(1603年)陳第的「東番記」,文中有甚多台灣梅花鹿的記載。1623年荷蘭人進入台灣,積極捕鹿,年穫量曾達 12 萬張鹿皮,但也因大量濫捕而使野外的台灣梅花鹿瀕臨滅種。由於民間養鹿事業始終未間斷,梅花鹿在養頭數雖然逐年因產茸量少而漸減,但政府另有梅花鹿復育與野放計畫,暫時沒有滅種的危機。
http://www.angrin.tlri.gov.tw/Breed_Res/Breed_34-35_h.htm
在野外已消失
台灣梅花鹿是台灣的特有亞種,三、四百年前在台灣中低海拔的平原及丘陵常可見其活動,明朝萬曆 31 年(1603年)陳第的「東番記」,文中有甚多台灣梅花鹿的記載,其對台灣印象最深刻的動物就是鹿,其文中甚多描述成群的鹿及原住民獵鹿的情形。1623 年荷蘭人進入台灣,因日本人對鹿皮殷求甚切,台灣的鹿成群遍野,因此荷蘭人積極鼓勵比原住民勤奮的中國人來台開墾參與捕鹿,並引進歐洲的獵犬參與捕鹿,並於 1630 年開始販售捕鹿證, 1638 至 1639 年是中國人在台灣的捕鹿最盛期,其年收穫量為 12 萬張鹿皮,1640 年台灣已成為日本鹿皮市場最大的供應國,也因日本市場的需求,使得菲律賓、泰國與台灣等三個東南亞的產鹿國的鹿隻瀕臨滅種,另又由於稻米及甘蔗的持續開墾種植,及人類對棲地的開發與獵捕,導致最後一隻梅花鹿於 1969 年在野外絕跡。
因鹿茸在中國人的藥典中是甚為滋補之物,因此,雖然梅花鹿在野外已絕跡,但在台灣早有甚多的農戶有圈養鹿隻以收採販售鹿茸以謀利之事業,因此在農村仍保有為數甚多的梅花鹿,但因生產鹿茸的需要,而有引進其他鹿種雜交的可能,而台北動物園也為展示之需要,保有近百隻的台灣純種梅花鹿。
梅花鹿復育計畫
1970 年代,生態保育工作日受重視,國際自然資源保育聯盟(IUCN)積極著手各項物種的保育計畫,復育計畫即為其中的重點工作之一,世界各地陸續有多種復育計畫同時在進行,台灣梅花鹿被列為受威脅最嚴重的鹿種之一,該聯盟曾數次來函,希望我國進行拯救該物種計畫,台灣梅花鹿的復育計畫就在此情況下產生,於民國 73 年由墾丁國家公園開始推動台灣梅花鹿復育計畫,經過篩選,選定台北動物園的梅花鹿做為復育的物種,於民國 75 年由台北動物園提供 26 隻梅花鹿作為復育的種源,復育計畫進行至今已歷時近 20 年,已在野外保存近三百隻純種台灣梅花鹿的品系,並因此復育計畫,使得棲地生態環境保持完整,並使同域生物共同受到保育,讓社會大眾因復育計畫而對野生動物的保育有更深刻的認識,以及提供研究場所及設備培育了野生動物保育及研究的人才。目前復育梅花鹿鹿群所遭遇到最大的問題,是當地有為數甚多的流浪狗對鹿隻有很大的威脅,鹿群偶會偷食農作物與當地民眾有衝突,以及尚有當地獵人會偷獵梅花鹿等等。
動物園的梅花鹿保育行動
因台灣梅花鹿的復育種源是來自台北動物園,而台北動物園也自許將野生動物保育工作視為己任,因此動物園的園徽就以梅花鹿為標誌;動物園梅花鹿的認養,除了將加強動物園園內梅花鹿展示場的美化與欄舍的舒適,及加強遊客對梅花鹿的認識與保育認知外,將與墾丁國家公園合作,繼續進行保育教育活動,期望未來,能在更多的台灣平原看到梅花鹿的身影,讓梅花鹿能與我們的子子孫孫在美麗的寶島長長久久和諧的共同生活。
台灣梅花鹿(Formosan Sika Deer)
品種特徵
台灣梅花鹿生性敏感而機警,毛色特徵夏季為栗紅色,背部有白斑,冬季則為茶褐色,其斑點全年可見,且分佈循一定秩序,以背部正中的一條黑線為基準,兩側各縱排12個白斑,另有白斑不規則散佈在其它各處;腹部、四肢內側、尾下為白色,臀部還有印記似的大白斑。公鹿的體型較大,身長約 1.5 公尺,肩高約 1 公尺, 在兩歲時開始長角,而且每年增加一個分叉,5歲後才停止分叉,角長可達70公分以上,當秋季交配的季節來臨時,雄鹿會彼此卡角,以爭取鹿王的地位及與雌鹿交配的權利。而雌鹿的體型較小,且頭上無角。其主食為狼尾草、苜蓿和銀合歡、榕樹葉等。梅花鹿在秋季交配,懷胎8個月,次年4~6月間可以生下小鹿。
品種來源
台灣梅花鹿是台灣的特有的梅花鹿亞種,明朝萬曆31年(1603年)陳第的「東番記」,文中有甚多台灣梅花鹿的記載。1623年荷蘭人進入台灣,積極捕鹿,年穫量曾達 12 萬張鹿皮,但也因大量濫捕而使野外的台灣梅花鹿瀕臨滅種。由於民間養鹿事業始終未間斷,梅花鹿在養頭數雖然逐年因產茸量少而漸減,但政府另有梅花鹿復育與野放計畫,暫時沒有滅種的危機。
http://www.angrin.tlri.gov.tw/Breed_Res/Breed_34-35_h.htm
在野外已消失
台灣梅花鹿是台灣的特有亞種,三、四百年前在台灣中低海拔的平原及丘陵常可見其活動,明朝萬曆 31 年(1603年)陳第的「東番記」,文中有甚多台灣梅花鹿的記載,其對台灣印象最深刻的動物就是鹿,其文中甚多描述成群的鹿及原住民獵鹿的情形。1623 年荷蘭人進入台灣,因日本人對鹿皮殷求甚切,台灣的鹿成群遍野,因此荷蘭人積極鼓勵比原住民勤奮的中國人來台開墾參與捕鹿,並引進歐洲的獵犬參與捕鹿,並於 1630 年開始販售捕鹿證, 1638 至 1639 年是中國人在台灣的捕鹿最盛期,其年收穫量為 12 萬張鹿皮,1640 年台灣已成為日本鹿皮市場最大的供應國,也因日本市場的需求,使得菲律賓、泰國與台灣等三個東南亞的產鹿國的鹿隻瀕臨滅種,另又由於稻米及甘蔗的持續開墾種植,及人類對棲地的開發與獵捕,導致最後一隻梅花鹿於 1969 年在野外絕跡。
因鹿茸在中國人的藥典中是甚為滋補之物,因此,雖然梅花鹿在野外已絕跡,但在台灣早有甚多的農戶有圈養鹿隻以收採販售鹿茸以謀利之事業,因此在農村仍保有為數甚多的梅花鹿,但因生產鹿茸的需要,而有引進其他鹿種雜交的可能,而台北動物園也為展示之需要,保有近百隻的台灣純種梅花鹿。
梅花鹿復育計畫
1970 年代,生態保育工作日受重視,國際自然資源保育聯盟(IUCN)積極著手各項物種的保育計畫,復育計畫即為其中的重點工作之一,世界各地陸續有多種復育計畫同時在進行,台灣梅花鹿被列為受威脅最嚴重的鹿種之一,該聯盟曾數次來函,希望我國進行拯救該物種計畫,台灣梅花鹿的復育計畫就在此情況下產生,於民國 73 年由墾丁國家公園開始推動台灣梅花鹿復育計畫,經過篩選,選定台北動物園的梅花鹿做為復育的物種,於民國 75 年由台北動物園提供 26 隻梅花鹿作為復育的種源,復育計畫進行至今已歷時近 20 年,已在野外保存近三百隻純種台灣梅花鹿的品系,並因此復育計畫,使得棲地生態環境保持完整,並使同域生物共同受到保育,讓社會大眾因復育計畫而對野生動物的保育有更深刻的認識,以及提供研究場所及設備培育了野生動物保育及研究的人才。目前復育梅花鹿鹿群所遭遇到最大的問題,是當地有為數甚多的流浪狗對鹿隻有很大的威脅,鹿群偶會偷食農作物與當地民眾有衝突,以及尚有當地獵人會偷獵梅花鹿等等。
動物園的梅花鹿保育行動
因台灣梅花鹿的復育種源是來自台北動物園,而台北動物園也自許將野生動物保育工作視為己任,因此動物園的園徽就以梅花鹿為標誌;動物園梅花鹿的認養,除了將加強動物園園內梅花鹿展示場的美化與欄舍的舒適,及加強遊客對梅花鹿的認識與保育認知外,將與墾丁國家公園合作,繼續進行保育教育活動,期望未來,能在更多的台灣平原看到梅花鹿的身影,讓梅花鹿能與我們的子子孫孫在美麗的寶島長長久久和諧的共同生活。
2011年1月2日 星期日
狗的種類
小狗種類
迷你型雪納瑞:體長約30—40公分;體重約7—8公斤。正如其名,是一種小型雪納瑞,由小型的標準雪納瑞、阿芬品及貴賓犬等交配而成,和其他雪納瑞是完全不同的犬種。19世紀末期,以獨立犬種的姿態參加狗展。在梗犬當中,其他犬種大多源於英國,迷你雪納瑞則出生於德國。原本是為了捕捉農內的老鼠而製造出來的,但現在是深受喜愛的看門犬與家庭犬。非常強壯、聰明、富有活力。十分頑皮,飼養起來很快樂。有像老爺爺般的口鬚、硬毛,腳的飾毛則使牠的外表具有魅力。牠是非常優秀的看門犬,有事的話會立刻吠叫,通知主人。標準型雪納瑞:體長約44—50公分;體重約23—25公斤。在三種雪納瑞中,這種狗屬於最古老的犬種。正如15~16世紀繪畫上所畫的一樣,在當時是受人歡迎的家庭犬,也可以當作家畜警備犬或夜警使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的德國市場上負責守護,載運農作物的,幾乎都是雪納瑞犬。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也被用作傳令犬和救護犬。筋骨隆起,體格壯碩。毛有如硬的鐵絲一般,長得好像迍毛般的頰鬚和眉毛為一大特徵。性格方面充滿智慧,具有優良的判斷力,很有活力。這是一種值得信賴的狗,可以成為真正的朋友。能夠忍受普通的寒暑,對疾病有抵抗力。容易訓練,要好好培養牠的判斷力和忍耐力
貓
外國種短毛貓外國種短毛貓保有波斯貓圓滾滾的體型及可愛的面貌,不同的是身上的被毛變短了。因此,被匿稱為是「穿著睡衣的波斯貓」。生出遺傳有波斯貓的特徵,卻又能省去梳理被毛麻煩的短毛貓,是繁殖者的夢想。不過,要實現這個夢想必須經過一番努力。繁殖計劃開始之初,在l960年代是選擇緬甸貓或英國短毛貓他為交配對象。不過,初期的外國種短毛貓體型還很瘦弱,有些繁殖者甚至強烈批評外國種短毛貓「有損純種貓」,最後終於1968年時禁止交配。之後又持續進行確實的努力,不斷與美國短毛貓交配,於是體型慢慢接近波斯貓。到了l980年,體型已徹底成形,確立自己的品種。現在,被毛以外的特徵完全和波斯貓一樣,例如,短身型的體型、小耳朵、短鼻子等。當然,性情方面也受到波斯貓的影響,天性溫順、穩重、優雅,在經歷過艱難歷史後的現在,在貓展中已有優秀的成績表現,廣受貓迷喜愛。
海豹和海獅的介紹
■斑海豹 |
屬鰭腳目、海豹科、斑海豹屬 |
特性﹕ |
斑海豹的身體豐滿肥壯,略呈紡錘形,適 於游泳,而無在陸地上步行的能力。體表 被短毛,全身帶有許多棕黑色或灰黑色的 斑點,軀體斑紋大;頭部及四肢斑紋小, 皮下脂肪極厚。牙齒有26顆。 成年海豹身長1.3-1.5米,體重約70公 斤。海豹性情溫順,喜歡群棲。主要分佈 在大西洋和北太洋沿岸和中國渤海灣沿岸 的小島。 |
發情交配﹕ |
海豹大約3歲成熟,每年春季發情交配。 |
妊娠期﹕ |
海豹妊娠期為8-9個月,每胎產1仔,少有 2仔,初生仔獸被白色乳毛,體長約70-80 厘米,體重約5-6公斤,生長發育很快。 |
■南海獅 |
又稱加洲海獅,屬鰭腳目、海狗科、海獅 屬 |
特性﹕ |
前後肢呈鰭狀,後肢能轉向前方以支持身 體,有耳殼,尾甚短,體被粗毛。 雌雄體之間大小差異懸殊。雄體身長可達 2.1-2.5米,重達230-300公斤,叫聲粗爌 而洪亮;雌體身長1.5-2.0米,重70-90公 斤,叫聲尖而細。 由於南獅呈褐色,四肢黑褐色,故又稱 「黑海獅」。南海獅動作靈敏,經馴養後 可表演動作。分佈在北美加利福尼亞沿岸 以及朝鮮、日本沿海一帶,也偶見於中國 東海。 |
發情配種﹕ |
雄性海獅4-5歲成熟,雌獸3歲成熟。海獅 雖然全年內都有不定期的發棈,但每年的 6-7月是發情盛期。 |
妊娠期﹕ |
海獅的妊娠期為11個月,初生仔獸毛色黑 褐色,體重7-9公斤,長約70厘米,有牙 齒。 |
虎
■虎 |
屬食肉目、貓科、豹屬 |
譜系登記與選配﹕ |
珍貴虎種的保護工作多寄希望於動物 園裏極少數量虎的繁殖,如再不注意 科學地保護它們,就會由於亞種間的 混交或近親交配而有徹底減絕的危 險。 因為混交可使純種基因的配對打亂; 另方面,近親交配很容易發生遺傳性 疾病,免疫力下降和生命力減弱。 所以,既要保持亞種的純度。又要避 免近親交配,才能把這部份歷史遺產 科學地保存下去。譜系登記刞是建立 繁殖種群的基礎。 |
性成熟期﹕ |
雌虎3.5歲,雄虎4歲。 |
發情交配﹕ |
在整個發情季節內,雌虎以有節律的 週期表現發情。由一個發情期開始至 下一個發情期間始的間隔時間為發情 週期。華南虎的發情週期一般在26天 左右,東北虎為15-30天。 華南虎和東北虎雖然在一年裏都有發 情,但發情有週期性規律。華南虎以 春秋最明顯,性慾最旺,每次發情持 續期為7天左右(盛夏有的短至2-3天 )。 東北虎在11月至翌年6月發情,以12 月至2月發情最為顯著,1-2月份最為 旺盛,每次發情持續5-7天。在動物 園裏,虎的交配合配籠一般都在寂靜 的清晨進行。一般掌握每日交配2-3 次,每次問隔15分鐘左右。 |
妊娠期﹕ |
虎妊娠期的長短一般受母體、胎兒多 少以及環境等因素的影響。華南虎一 般在100-103天左右;東北虎一般在 108-110天左右。 ☆虎每胎產仔數量的幅度為1-6隻, 一般多見2-3仔。 |
■非洲獅 |
屬食肉目、貓科、豹屬 |
雌雄區別﹕ |
非洲獅的雌雄個體在外形上有較大差異。 雄獅體魄比虎更威武雄壯,頭大臉寬,從 頭部到頸部披散著長而蓬鬆的鬣毛,並延 續到胸部及前肢,吼聲洪亮而有節奏。 雌獅體型較小,無鬣毛。成年雄獅體長約 3.0-3.3米,體重可達260公斤,肩高可達 1.10-1.15米。雌獅則略小。 |
特性﹕ |
獅在野外生活棲息的環境一般是開闊的草 原或疏林的邊緣。獅不像虎那樣要求水源 豐富的環境,也不像虎那樣經常出沒於叢 林之中。獅不會爬樹,也不會游泳。 獅喜群居,常常是一雄數雌和幾頭幼獸組 成一個小的群體。一般是白天隱蔽於灌木 叢中睡覺,晨昏才外出活動。 |
☆各地動物園的獅均系國外引進,由於多 年近親交配,譜系極為混亂,後代大多有 退化趨勢,有的甚至出現畸形或各種遺傳 性疾病 |
性成熟期﹕ |
3-4歲。 |
發情交配﹕ |
雌獅發情週期為21-23天左右,發情持續 期為5-7天。在動物園內,非洲獅全年均 有發情表現,但以早春初秋最為明顯。 如果不將雄、雌隔開,它們可連續交配, 甚至1小時內可達7-10次。這對雄、雌獅 的健康是不利的,應控制在每日晨、昏兩 次合籠交配,然後將它們分開。 |
妊娠期﹕ |
非洲獅的妊娠期為110-115天。每胎產仔 1-6隻。初生仔獸體重1400-1800克。 |
■豹 |
屬食肉目、貓科、豹屬。 |
特性﹕ |
分為兩個亞種豹體型似虎但以銅錢般的 斑紋,較長的尾以及較小的體型而區別 於虎。 豹的聲音低沉,性殘忍,比虎更為靈 巧、敏捷,善爬樹,彈跳能力極強,主 動進攻,毫無顧忌。 雄豹體重約50公斤,雌豹約35公斤。 豹的棲息環境比較多樣,但喜歡出入於 深山密林,少有固定的巢穴,冬天居岩 洞以避風雪,晴天喜曬太陽。 豹主要生活於山區或立陵地帶。豹具夜 行性,白天潛伏於叢林、草叢或岩洞 裏,傍晚及黎明時最活躍,常伏待在林 間小徑的樹椿上伏擊路過的動物,有時 也潛入村莊盜食家畜,危害人類。 豹平時常獨自遊蕩,於發情期內才三、 五成群聚在一起。雄性豹之間常為爭偶 而殘殺。豹能游泳,不常下水。 |
發情交配﹕ |
豹一般2-3年左右性成熟。發情期不太 固定,一年裏以10月至翌年4月發情較 明顯。每一發情週期為20餘天,每一 發情期約持續7-10天。 |
妊娠期﹕ |
豹的妊娠期為96天左右。妊娠兩個月 後腹圍增大。每胎產仔2-4隻,一般以 兩隻為多。 初生仔豹重約500-750克。豹分娩時要 求嚴格的安靜和隱蔽的環境,母獸稍受 驚恐自然哺乳就會失敗。 |
肉食性動物
食肉食性動物
肉食動物,包括獅子、狗、狼、貓等,都具有許多特異的特徵,使他們在動物王國中與其他動物有許多不同。他們的消化系統腸子都是非常簡單而短—只有身體長度的三倍。這是因為肉頻腐敗得很快,而這些腐敗物在體內停留太久將會毒化血液。所以他們就演化出較短的消化管道,以便排除腐敗的肉類避免產生細菌,並且他們的胃部所積聚的胃酸含量甚多是非肉食動物的十倍。
肉食動物大多在涼爽的夜晚出外獵食,而在白天睡覺,所以他們不需要汗腺來散發體熱。因此他們是由舌頭,而非皮膚來散發熱度。而素食動物,譬如牛、馬、斑馬、鹿等等,把大多數的時間花在太陽下去尋找食物,並且經由皮膚蒸發以疏散體熱。但是肉食者與素食者之間最大的差異乃在於他們的牙齒。所有的肉食動物,除了利爪之外,主要是靠牙齒來捕殺其他動物。他們以強有力的下巴,尖銳而突出的犬齒去撕裂肉塊。而素食動物用來磨碎食物的臼齒,他們卻沒有。肉類與穀類不同之處,就在於肉類不需在口中多加咀嚼,先消化一部份。它大多在胃與腸中消化就可以了。譬如說,一隻貓就幾乎完全不懂如何咀嚼食物。 最近我常聽到悟弘法師一夥人在講:「不人道的,就不衛生;不衛生,就不環保。」好像是某種密教的十六字訣。事實上,這群過去做關懷生命協會﹑現在做動物社會研究室的活躍動保人士,針對的是台灣人的肉食行為在擔憂。他們無須為自己發愁,佛教的背景,已使他們茹素多年。
年底以後,各地消費者會看到一份由動物社會研究室發行的通訊,本期的標題文章是<<這就是我每天吃的肉嗎?!>>,非常有說服力的文章,並附上全台各縣市的家畜市場調查實況圖示,告訴你,大家目前吃的肉,從養殖場到運送過程,從繫留場到宰殺過程,是如何地骯髒與殘酷。這就是各位肉食動物者每天餐盤上的美食,不乾淨且不人道。通訊上的照片保證你噁心,因為,確實也該是好好反省的時候,you are what you eat,睡覺前請照照鏡子,自我提醒一下:「我的滿面紅光是怎麼來的?」
「不人道,就不衛生;不衛生,就不環保。」不勞動物社會研究室這麼說,我有點概念。由於家住鄉下,兩百公尺遠,就有位仁兄在養豬,不但養,而且一貫作業,他可能也負責殺,所以每天午夜過後,我總要聽見多聲慘叫,逢年過節,好像叫得更久些。我不曾親臨現場,祇是在我這兒暫渡風燭殘年的一隻老公貓,偶爾會禁不住嘴饞,溜到那養豬之處,吃得滿腮是血的回來,或許怕我罵,牠常會留下一大片血淋淋的豬頭皮或豬蹄在我車輪旁,有回饋養育之恩的意思。我不能怪牠,牠一輩子這樣吃慣了;不過我會連帶想起,台灣肉食者的豬肉來源,十斤肉裡面有九斤肉(或者更多),正是從這類的大﹑小屠宰場來的,或許其中的唯一「人道」之處,就是很多流浪狗﹑流浪貓曾和你分食同一隻豬。哈哈。
狂牛病給歐洲的教訓,很快就過去了;禽流感充斥之下,曾使香港政府下令屠殺超過一百萬隻可能的病雞,現在觀光客又回來了;口蹄疫讓台灣的養豬業少掉將近六百萬頭銷日豬隻,但很快的,美國的豬隻進口了,俗擱大碗,令日本消費者很滿意。透過尿液污染的牛隻E.coli O157:H7病毒,經由絞肉過程進一步散播,每年造成五百人死亡,可是每個正常的美國孩子,每週平均要吞下五個漢堡,儘管政府不時仍得回收受病毒污染的牛肉,專家不斷警告此病毒使孩童的腎臟衰竭。似乎全世界的肉食者都不怕死,碰到不能吃肉的困境,都表現得非常硬頸。
地球人愛吃肉。非肉不行。肉食是最難治療的「癮」。人類肉食的增加,甚至成為經濟繁榮的一個指標,譬如中國,一九七Ο年代以後逐漸富起來,吃的肉就越來越多,去年(1998),就有一千家以上中外合資的肉品廠加入生產線,光是雞,中國人每年要吃超過百億隻。比較起全世界還無法生產(或進口)足夠食物的八十二個國家來說,中國當然是個「富」國了。然而我們要注意,雞隻的密集生產農場,正是各種疾病的溫床,傷寒﹑霍亂﹑肺結核﹑沙門氏菌... ,再說,平均一百五十萬隻雞,每天要排出一百六十萬加侖的廢水。可憐我們的山川大地,養牛羊豬雞的,日以繼夜地製造經濟動物尿屎污染,據比喻,說是美國猶他州一個佔地五千公畝的養豬場所排出的污染,相當於洛杉磯市所有市民排出的污染。
世人為了吃肉,寧願裝耳作聾。美國,有百分之七十的穀物餵了經濟動物,因為必須生產肉;中國,有百分之二十三的穀物,且比率還在增加中,餵了經濟動物。據說美國大人已不再跟不吃肉的孩子說:「吃掉。看中國人在哀餓呢!」較新版本的說詞是:「不要吃太多,未來的世人會哀餓!」假如全世界都像美國人那樣吃肉,地球一定垮,不垮的話也沙漠化了,在超載的牧養下,沒有牧場可以有足夠時間恢復生機。
吃肉太多不會健康,但我們的嘴吧就是賤,有什麼辦法?瑞典是全球對肉品管理最徹底的國家,經濟動物生產過程中,完全不准打抗生素,衛生檢查也是嚴密的不得了;喜歡吃肉的怎麼辦?難道得跑到瑞典吃?據調查,台灣的肉品屠宰標準,是跟非洲坦桑尼亞同級的,豬隻在糞便中嚎哭,未氣絕就開始放血。美國也沒有好到哪裡去,大多數相關人員都會告訴你,衛生檢查法祇是一張紙罷了,很難執行。
當然,有些為肉食主義辯護的人會告訴你,吃肉被感染疾病的比率,比被隕石擊中的比率還低。可是這還不單純屬機率的問題,問題是地球人在事關一切生物危機的生態破壞下,能不能回到生命倫理的課題來,來看看吃肉的負面後果,以及禁口的正面價值。
肉食動物,包括獅子、狗、狼、貓等,都具有許多特異的特徵,使他們在動物王國中與其他動物有許多不同。他們的消化系統腸子都是非常簡單而短—只有身體長度的三倍。這是因為肉頻腐敗得很快,而這些腐敗物在體內停留太久將會毒化血液。所以他們就演化出較短的消化管道,以便排除腐敗的肉類避免產生細菌,並且他們的胃部所積聚的胃酸含量甚多是非肉食動物的十倍。
肉食動物大多在涼爽的夜晚出外獵食,而在白天睡覺,所以他們不需要汗腺來散發體熱。因此他們是由舌頭,而非皮膚來散發熱度。而素食動物,譬如牛、馬、斑馬、鹿等等,把大多數的時間花在太陽下去尋找食物,並且經由皮膚蒸發以疏散體熱。但是肉食者與素食者之間最大的差異乃在於他們的牙齒。所有的肉食動物,除了利爪之外,主要是靠牙齒來捕殺其他動物。他們以強有力的下巴,尖銳而突出的犬齒去撕裂肉塊。而素食動物用來磨碎食物的臼齒,他們卻沒有。肉類與穀類不同之處,就在於肉類不需在口中多加咀嚼,先消化一部份。它大多在胃與腸中消化就可以了。譬如說,一隻貓就幾乎完全不懂如何咀嚼食物。 最近我常聽到悟弘法師一夥人在講:「不人道的,就不衛生;不衛生,就不環保。」好像是某種密教的十六字訣。事實上,這群過去做關懷生命協會﹑現在做動物社會研究室的活躍動保人士,針對的是台灣人的肉食行為在擔憂。他們無須為自己發愁,佛教的背景,已使他們茹素多年。
年底以後,各地消費者會看到一份由動物社會研究室發行的通訊,本期的標題文章是<<這就是我每天吃的肉嗎?!>>,非常有說服力的文章,並附上全台各縣市的家畜市場調查實況圖示,告訴你,大家目前吃的肉,從養殖場到運送過程,從繫留場到宰殺過程,是如何地骯髒與殘酷。這就是各位肉食動物者每天餐盤上的美食,不乾淨且不人道。通訊上的照片保證你噁心,因為,確實也該是好好反省的時候,you are what you eat,睡覺前請照照鏡子,自我提醒一下:「我的滿面紅光是怎麼來的?」
「不人道,就不衛生;不衛生,就不環保。」不勞動物社會研究室這麼說,我有點概念。由於家住鄉下,兩百公尺遠,就有位仁兄在養豬,不但養,而且一貫作業,他可能也負責殺,所以每天午夜過後,我總要聽見多聲慘叫,逢年過節,好像叫得更久些。我不曾親臨現場,祇是在我這兒暫渡風燭殘年的一隻老公貓,偶爾會禁不住嘴饞,溜到那養豬之處,吃得滿腮是血的回來,或許怕我罵,牠常會留下一大片血淋淋的豬頭皮或豬蹄在我車輪旁,有回饋養育之恩的意思。我不能怪牠,牠一輩子這樣吃慣了;不過我會連帶想起,台灣肉食者的豬肉來源,十斤肉裡面有九斤肉(或者更多),正是從這類的大﹑小屠宰場來的,或許其中的唯一「人道」之處,就是很多流浪狗﹑流浪貓曾和你分食同一隻豬。哈哈。
狂牛病給歐洲的教訓,很快就過去了;禽流感充斥之下,曾使香港政府下令屠殺超過一百萬隻可能的病雞,現在觀光客又回來了;口蹄疫讓台灣的養豬業少掉將近六百萬頭銷日豬隻,但很快的,美國的豬隻進口了,俗擱大碗,令日本消費者很滿意。透過尿液污染的牛隻E.coli O157:H7病毒,經由絞肉過程進一步散播,每年造成五百人死亡,可是每個正常的美國孩子,每週平均要吞下五個漢堡,儘管政府不時仍得回收受病毒污染的牛肉,專家不斷警告此病毒使孩童的腎臟衰竭。似乎全世界的肉食者都不怕死,碰到不能吃肉的困境,都表現得非常硬頸。
地球人愛吃肉。非肉不行。肉食是最難治療的「癮」。人類肉食的增加,甚至成為經濟繁榮的一個指標,譬如中國,一九七Ο年代以後逐漸富起來,吃的肉就越來越多,去年(1998),就有一千家以上中外合資的肉品廠加入生產線,光是雞,中國人每年要吃超過百億隻。比較起全世界還無法生產(或進口)足夠食物的八十二個國家來說,中國當然是個「富」國了。然而我們要注意,雞隻的密集生產農場,正是各種疾病的溫床,傷寒﹑霍亂﹑肺結核﹑沙門氏菌... ,再說,平均一百五十萬隻雞,每天要排出一百六十萬加侖的廢水。可憐我們的山川大地,養牛羊豬雞的,日以繼夜地製造經濟動物尿屎污染,據比喻,說是美國猶他州一個佔地五千公畝的養豬場所排出的污染,相當於洛杉磯市所有市民排出的污染。
世人為了吃肉,寧願裝耳作聾。美國,有百分之七十的穀物餵了經濟動物,因為必須生產肉;中國,有百分之二十三的穀物,且比率還在增加中,餵了經濟動物。據說美國大人已不再跟不吃肉的孩子說:「吃掉。看中國人在哀餓呢!」較新版本的說詞是:「不要吃太多,未來的世人會哀餓!」假如全世界都像美國人那樣吃肉,地球一定垮,不垮的話也沙漠化了,在超載的牧養下,沒有牧場可以有足夠時間恢復生機。
吃肉太多不會健康,但我們的嘴吧就是賤,有什麼辦法?瑞典是全球對肉品管理最徹底的國家,經濟動物生產過程中,完全不准打抗生素,衛生檢查也是嚴密的不得了;喜歡吃肉的怎麼辦?難道得跑到瑞典吃?據調查,台灣的肉品屠宰標準,是跟非洲坦桑尼亞同級的,豬隻在糞便中嚎哭,未氣絕就開始放血。美國也沒有好到哪裡去,大多數相關人員都會告訴你,衛生檢查法祇是一張紙罷了,很難執行。
當然,有些為肉食主義辯護的人會告訴你,吃肉被感染疾病的比率,比被隕石擊中的比率還低。可是這還不單純屬機率的問題,問題是地球人在事關一切生物危機的生態破壞下,能不能回到生命倫理的課題來,來看看吃肉的負面後果,以及禁口的正面價值。
小狗的介紹
小狗的資料:
家犬的祖先,可能是一種野狼。在一萬多年前,為尋找人類吃剩的食物,而和人類接觸,並被人飼養,從此便逐漸脫離野性,成了人類的好幫手。 嗅覺:狗的嗅覺十分敏銳,據估計狗可以聞到500公尺遠的味道,至少比人靈敏50倍以上。狗鼻無毛的部分,是嗅覺的黏膜細胞,會不停分泌黏液滋潤嗅覺細胞,使嗅覺一直保持靈敏,所以除了生病以外,狗的鼻子看起來總是溼溼的。
聽覺:狗的聽覺十分驚人,可在12公尺外,聽見手錶走動的聲音。人耳能接收的聲音頻率是20至2萬周,超過這範圍的頻率,就無法振動人的耳膜了。但狗能接收的是15至5萬周,可聽見人耳不可能聽見的超音波。牙齒和舌頭:狗是肉食動物,牠的犬齒十分銳利,可以把肉撕裂或咬穿骨頭,再加上堅硬的臼齒和超強的消化能力,使狗可以毫不在乎的把骨頭吞下。另外,夏天時,'常見狗伸出舌頭,呼喘熱氣。那是因為狗的汗腺長在舌頭上,牠必須張開 呼氣,才能排汗以散發體內的熱量
家犬的祖先,可能是一種野狼。在一萬多年前,為尋找人類吃剩的食物,而和人類接觸,並被人飼養,從此便逐漸脫離野性,成了人類的好幫手。
聽覺:狗的聽覺十分驚人,可在12公尺外,聽見手錶走動的聲音。人耳能接收的聲音頻率是20至2萬周,超過這範圍的頻率,就無法振動人的耳膜了。但狗能接收的是15至5萬周,可聽見人耳不可能聽見的超音波。牙齒和舌頭:狗是肉食動物,牠的犬齒十分銳利,可以把肉撕裂或咬穿骨頭,再加上堅硬的臼齒和超強的消化能力,使狗可以毫不在乎的把骨頭吞下。另外,夏天時,'常見狗伸出舌頭,呼喘熱氣。那是因為狗的汗腺長在舌頭上,牠必須張開 呼氣,才能排汗以散發體內的熱量
企鵝的介紹
企鵝的介紹
飼養企鵝和飼養其他野生動物一樣,首先要了解它們在自然界中的生活環境以及它們的生態習性,然后再人工模擬、仿造接近或近似于它們原來生活的自然環境,以期達到長期飼養的目的。
人工飼養企鵝的要點是要掌握好食物、溫度和企鵝的活動場所。
企鵝在海中主要捕食各種魚類、烏賊和甲殼動物,所以人工飼養時也應及時喂以新鮮的魚、蝦、烏賊等。
在人工飼養條件下企鵝的"飯量"隨種類的不同而異,阿德雷企鵝每天吃1斤魚、蝦即可,王企鵝每天則要吃4斤多魚、蝦,而巴布亞企鵝每天吃2-3斤足矣。每天喂食要定時、定量,盡管企鵝每天的"飯量"很大,但當食物短缺時,企鵝也會表現出很強的耐飢餓能力,它可長達4個月不吃食物而不會餓死。
除食物外,溫度也是飼養成敗的一個重要因素。在人工飼養情況下溫度要控制恆定。當然不同種類的企鵝所要求的溫度也不一樣。例如,生活在赤道附近的加拉帕戈斯企鵝要求的溫度比較高。美國的約翰謝德水族館1934年飼養加拉帕戈斯企鵝,將溫度控制在27℃。青島水族館飼養的巴布亞企鵝,夏、秋季的溫度控制在16-18℃。飼養生活在南極冰原的王企鵝和南極其他種類企鵝時,需使用致冷設備、制造低溫或人造冰原環境。
現存于世的企鵝有18種,它們分別是小白鰭企鵝、白鰭企鵝、黃眼企鵝、麥哲倫企鵝、秘魯企鵝、加拉帕戈斯企鵝、帝企鵝、王企鵝、阿德里企鵝、南極企鵝、巴布亞企鵝、史氏角企鵝、角企鵝、響弦角企鵝、馬可羅尼角企鵝和直冠角企鵝。
企鵝是海鳥中種類多、數量龐大的家族,它們對氣候的適應也最強。多數人只對身穿"燕尾服"生活在南極冰原的王企鵝和阿德里企鵝比較熟悉,而對其他種類則知道得很少。其實企鵝家族中,有許多成員并不都生活在白雪皚皚的南極,有的企鵝甚至生活在溫暖的亞熱帶地區,像加拉帕戈斯企鵝就生活在赤道附近的加拉帕戈斯群島。企鵝分布的地區之廣,可以說是任何鳥類都無法與之相比的,從南極冰原到福爾克蘭茲的綠色牧場﹔從郁郁蔥蔥的新西蘭海灣到長滿仙人掌的加拉帕戈斯群島,到處都有它們的蹤跡。它們在零下25℃的嚴寒能夠生活,在38℃的亞熱帶地區也能適應,世界上沒有任何鳥類能夠分布在如此廣泛的氣溫帶。
企鵝中個體最小的小白鰭企鵝是企鵝家族中的"侏儒",它們成體的個頭也只近似于其他種類的幼鳥。這種小個子的企鵝分布在澳大利亞。黃眼企鵝分布在新西蘭,麥哲倫企鵝分布在麥哲倫海峽,秘魯企鵝分布在秘魯,加拉帕戈斯企鵝分布在南美赤道附近的加拉帕戈斯群島,王企鵝和帝企鵝則是企鵝家族中的"巨人",這兩種企鵝一般體高1.2米左右,體重40多公斤,分布在南極及其周圍島嶼。其他像阿德里企鵝、南極企鵝、角企鵝等也分布在南極及其周圍島嶼。
人類對企鵝的認識和了解比較晚,古代對于企鵝的知識几乎沒有什么記載。直到1488年葡萄牙的水手們在靠近非洲南部的好望角第一次發現了企鵝。但是最早記載企鵝的卻是歷史學家皮加菲塔。他在1520年乘坐麥哲倫船隊在巴塔哥尼亞海岸遇到大群企鵝,當時他們稱
之為"不認識的鵝"。 人們早期描述的企鵝種類,多數是生活在南溫帶的種類。到了18世紀末期,科學家才定出了6種企鵝的名字, 而發現真正生活在南極冰原的種類是19世紀和20世紀的事情。例如,1844年才給王企鵝定名,響弦角企鵝1953年才被命名。企鵝身體肥胖,它的原名是"肥胖的鳥"。但是因為它們經常在岸邊伸立遠眺,好像在企望著什么,因此人們便把這種肥胖的鳥叫做企鵝。
之為"不認識的鵝"。 人們早期描述的企鵝種類,多數是生活在南溫帶的種類。到了18世紀末期,科學家才定出了6種企鵝的名字, 而發現真正生活在南極冰原的種類是19世紀和20世紀的事情。例如,1844年才給王企鵝定名,響弦角企鵝1953年才被命名。企鵝身體肥胖,它的原名是"肥胖的鳥"。但是因為它們經常在岸邊伸立遠眺,好像在企望著什么,因此人們便把這種肥胖的鳥叫做企鵝。
由于企鵝被發現得較晚,它本身又是一種奇特的鳥類,所以很自然就引起人們的極大興趣,世界各地動物園和水族館便相繼飼養各種企鵝。
飼養企鵝和飼養其他野生動物一樣,首先要了解它們在自然界中的生活環境以及它們的生態習性,然后再人工模擬、仿造接近或近似于它們原來生活的自然環境,以期達到長期飼養的目的。
人工飼養企鵝的要點是要掌握好食物、溫度和企鵝的活動場所。 企鵝在海中主要捕食各種魚類、烏賊和甲殼動物,所以人工飼養時也應及時喂以新鮮的魚、蝦、烏賊等。
在人工飼養條件下企鵝的"飯量"隨種類的不同而異,阿德雷企鵝每天吃1斤魚、蝦即可,王企鵝每天則要吃4斤多魚、蝦,而巴布亞企鵝每天吃2-3斤足矣。每天喂食要定時、定量,盡管企鵝每天的"飯量"很大,但當食物短缺時,企鵝也會表現出很強的耐飢餓能力,它可長達4個月不吃食物而不會餓死。
除食物外,溫度也是飼養成敗的一個重要因素。在人工飼養情況下溫度要控制恆定。當然不同種類的企鵝所要求的溫度也不一樣。例如,生活在赤道附近的加拉帕戈斯企鵝要求的溫度比較高。美國的約翰謝德水族館1934年飼養加拉帕戈斯企鵝,將溫度控制在27℃。青島水族館飼養的巴布亞企鵝,夏、秋季的溫度控制在16-18℃。飼養生活在南極冰原的王企鵝和南極其他種類企鵝時,需使用致冷設備、制造低溫或人造冰原環境。
企鵝通常住在赤道以南,人跡罕到的地方才能看見牠們。有些企鵝住在寒冷地方,有些企鵝住在熱帶地方。但企鵝其實並不喜歡熱天氣。只有在寒冷的氣候中,牠們才會快活。所以,在遙遠 遙遠的南極洲沿岸冰冷的洋裡,那兒住著最多的企鵝。
企鵝的身體
企鵝看起來不像鳥,牠們的翅膀變成鰭狀肢,身體呈流線型,能輕快地在水中游來游去。企鵝身上覆蓋著一層厚厚的防水羽毛。在這層羽下有一層比較柔軟的絨羽可以保暖。此外,牠們的皮膚下面還有一層脂肪,也能防止體溫散失。
所有的企鵝身上都有類似的黑白花紋,這些花紋使牠們的求偶展示顥得更加醒目
企鵝的覓食
企鵝在海中覓食,必要時,牠們也會潛入水中覓食。皇企鵝是潛得最深的企鵝。牠們能潛到二百五十公尺深的水中覓食,並在水面下停留二十分鐘。牠們的胃很大,牠們可以離家很遠的地方吃得飽飽的,然後游回家餵牠們的小寶寶。
企鵝的交配和求偶
春天一到,企鵝便會開始返回群棲處。雄企鵝會首先抵達。牠們往往會選擇去年的老地方來築巢。企鵝通常每年都和同一個配偶交配。牠們在冬天或許會分開,但藉著求偶展示,牠們能彼此認出對方。雄企鵝會抬起頭來,拍動鰭狀肢,並大聲叫著,以吸引母企鵝。雄企鵝和母企鵝會交配,經過八天,胚胎四周會形成蛋殼。然後母企鵝的會生下第一顆蛋。三 四天後,母企鵝會接著生下第二顆蛋。
(國王企鵝),是世界第二大的企鵝,差不多三尺高,烏黑的頭,配有鮮橙色的羽毛於兩則,好像耳罩般。於是次旅程中,King Penguin成為最奮目最有趣的動物。牠們有趣的地方就是不怕人,甚至會跟著旅客,以好奇的眼光望著人。牠們亦喜歡玩耍、游泳、打架、總之是千奇百怪的動作,樣樣做到足,「謀殺」我們不少菲林。
住處
企鵝通常住在赤道以南,人跡罕到的地方才能看見牠們。有些企鵝住在寒冷地方,有些企鵝住在熱帶地方。但企鵝其實並不喜歡熱天氣。只有在寒冷的氣候中,牠們才會快活。所以,在遙遠 遙遠的南極洲沿岸冰冷的洋裡,那兒住著最多的企鵝。
企鵝的身體
企鵝看起來不像鳥,牠們的翅膀變成鰭狀肢,身體呈流線型,能輕快地在水中游來游去。企鵝身上覆蓋著一層厚厚的防水羽毛。在這層羽下有一層比較柔軟的絨羽可以保暖。此外,牠們的皮膚下面還有一層脂肪,也能防止體溫散失。
所有的企鵝身上都有類似的黑白花紋,這些花紋使牠們的求偶展示顥得更加醒目
企鵝的覓食
企鵝在海中覓食,必要時,牠們也會潛入水中覓食。皇企鵝是潛得最深的企鵝。牠們能潛到二百五十公尺深的水中覓食,並在水面下停留二十分鐘。牠們的胃很大,牠們可以離家很遠的地方吃得飽飽的,然後游回家餵牠們的小寶寶。
企鵝的交配和求偶
春天一到,企鵝便會開始返回群棲處。雄企鵝會首先抵達。牠們往往會選擇去年的老地方來築巢。企鵝通常每年都和同一個配偶交配。牠們在冬天或許會分開,但藉著求偶展示,牠們能彼此認出對方。雄企鵝會抬起頭來,拍動鰭狀肢,並大聲叫著,以吸引母企鵝。雄企鵝和母企鵝會交配,經過八天,胚胎四周會形成蛋殼。然後母企鵝的會生下第一顆蛋。三 四天後,母企鵝會接著生下第二顆蛋。
人工飼養企鵝的要點是要掌握好食物、溫度和企鵝的活動場所。
企鵝在海中主要捕食各種魚類、烏賊和甲殼動物,所以人工飼養時也應及時喂以新鮮的魚、蝦、烏賊等。
在人工飼養條件下企鵝的"飯量"隨種類的不同而異,阿德雷企鵝每天吃1斤魚、蝦即可,王企鵝每天則要吃4斤多魚、蝦,而巴布亞企鵝每天吃2-3斤足矣。每天喂食要定時、定量,盡管企鵝每天的"飯量"很大,但當食物短缺時,企鵝也會表現出很強的耐飢餓能力,它可長達4個月不吃食物而不會餓死。
除食物外,溫度也是飼養成敗的一個重要因素。在人工飼養情況下溫度要控制恆定。當然不同種類的企鵝所要求的溫度也不一樣。例如,生活在赤道附近的加拉帕戈斯企鵝要求的溫度比較高。美國的約翰謝德水族館1934年飼養加拉帕戈斯企鵝,將溫度控制在27℃。青島水族館飼養的巴布亞企鵝,夏、秋季的溫度控制在16-18℃。飼養生活在南極冰原的王企鵝和南極其他種類企鵝時,需使用致冷設備、制造低溫或人造冰原環境。
現存于世的企鵝有18種,它們分別是小白鰭企鵝、白鰭企鵝、黃眼企鵝、麥哲倫企鵝、秘魯企鵝、加拉帕戈斯企鵝、帝企鵝、王企鵝、阿德里企鵝、南極企鵝、巴布亞企鵝、史氏角企鵝、角企鵝、響弦角企鵝、馬可羅尼角企鵝和直冠角企鵝。
企鵝是海鳥中種類多、數量龐大的家族,它們對氣候的適應也最強。多數人只對身穿"燕尾服"生活在南極冰原的王企鵝和阿德里企鵝比較熟悉,而對其他種類則知道得很少。其實企鵝家族中,有許多成員并不都生活在白雪皚皚的南極,有的企鵝甚至生活在溫暖的亞熱帶地區,像加拉帕戈斯企鵝就生活在赤道附近的加拉帕戈斯群島。企鵝分布的地區之廣,可以說是任何鳥類都無法與之相比的,從南極冰原到福爾克蘭茲的綠色牧場﹔從郁郁蔥蔥的新西蘭海灣到長滿仙人掌的加拉帕戈斯群島,到處都有它們的蹤跡。它們在零下25℃的嚴寒能夠生活,在38℃的亞熱帶地區也能適應,世界上沒有任何鳥類能夠分布在如此廣泛的氣溫帶。
企鵝中個體最小的小白鰭企鵝是企鵝家族中的"侏儒",它們成體的個頭也只近似于其他種類的幼鳥。這種小個子的企鵝分布在澳大利亞。黃眼企鵝分布在新西蘭,麥哲倫企鵝分布在麥哲倫海峽,秘魯企鵝分布在秘魯,加拉帕戈斯企鵝分布在南美赤道附近的加拉帕戈斯群島,王企鵝和帝企鵝則是企鵝家族中的"巨人",這兩種企鵝一般體高1.2米左右,體重40多公斤,分布在南極及其周圍島嶼。其他像阿德里企鵝、南極企鵝、角企鵝等也分布在南極及其周圍島嶼。
人類對企鵝的認識和了解比較晚,古代對于企鵝的知識几乎沒有什么記載。直到1488年葡萄牙的水手們在靠近非洲南部的好望角第一次發現了企鵝。但是最早記載企鵝的卻是歷史學家皮加菲塔。他在1520年乘坐麥哲倫船隊在巴塔哥尼亞海岸遇到大群企鵝,當時他們稱
之為"不認識的鵝"。 人們早期描述的企鵝種類,多數是生活在南溫帶的種類。到了18世紀末期,科學家才定出了6種企鵝的名字, 而發現真正生活在南極冰原的種類是19世紀和20世紀的事情。例如,1844年才給王企鵝定名,響弦角企鵝1953年才被命名。企鵝身體肥胖,它的原名是"肥胖的鳥"。但是因為它們經常在岸邊伸立遠眺,好像在企望著什么,因此人們便把這種肥胖的鳥叫做企鵝。
之為"不認識的鵝"。 人們早期描述的企鵝種類,多數是生活在南溫帶的種類。到了18世紀末期,科學家才定出了6種企鵝的名字, 而發現真正生活在南極冰原的種類是19世紀和20世紀的事情。例如,1844年才給王企鵝定名,響弦角企鵝1953年才被命名。企鵝身體肥胖,它的原名是"肥胖的鳥"。但是因為它們經常在岸邊伸立遠眺,好像在企望著什么,因此人們便把這種肥胖的鳥叫做企鵝。
由于企鵝被發現得較晚,它本身又是一種奇特的鳥類,所以很自然就引起人們的極大興趣,世界各地動物園和水族館便相繼飼養各種企鵝。
飼養企鵝和飼養其他野生動物一樣,首先要了解它們在自然界中的生活環境以及它們的生態習性,然后再人工模擬、仿造接近或近似于它們原來生活的自然環境,以期達到長期飼養的目的。
人工飼養企鵝的要點是要掌握好食物、溫度和企鵝的活動場所。 企鵝在海中主要捕食各種魚類、烏賊和甲殼動物,所以人工飼養時也應及時喂以新鮮的魚、蝦、烏賊等。
在人工飼養條件下企鵝的"飯量"隨種類的不同而異,阿德雷企鵝每天吃1斤魚、蝦即可,王企鵝每天則要吃4斤多魚、蝦,而巴布亞企鵝每天吃2-3斤足矣。每天喂食要定時、定量,盡管企鵝每天的"飯量"很大,但當食物短缺時,企鵝也會表現出很強的耐飢餓能力,它可長達4個月不吃食物而不會餓死。
除食物外,溫度也是飼養成敗的一個重要因素。在人工飼養情況下溫度要控制恆定。當然不同種類的企鵝所要求的溫度也不一樣。例如,生活在赤道附近的加拉帕戈斯企鵝要求的溫度比較高。美國的約翰謝德水族館1934年飼養加拉帕戈斯企鵝,將溫度控制在27℃。青島水族館飼養的巴布亞企鵝,夏、秋季的溫度控制在16-18℃。飼養生活在南極冰原的王企鵝和南極其他種類企鵝時,需使用致冷設備、制造低溫或人造冰原環境。
企鵝通常住在赤道以南,人跡罕到的地方才能看見牠們。有些企鵝住在寒冷地方,有些企鵝住在熱帶地方。但企鵝其實並不喜歡熱天氣。只有在寒冷的氣候中,牠們才會快活。所以,在遙遠 遙遠的南極洲沿岸冰冷的洋裡,那兒住著最多的企鵝。
企鵝的身體
企鵝看起來不像鳥,牠們的翅膀變成鰭狀肢,身體呈流線型,能輕快地在水中游來游去。企鵝身上覆蓋著一層厚厚的防水羽毛。在這層羽下有一層比較柔軟的絨羽可以保暖。此外,牠們的皮膚下面還有一層脂肪,也能防止體溫散失。
所有的企鵝身上都有類似的黑白花紋,這些花紋使牠們的求偶展示顥得更加醒目
企鵝的覓食
企鵝在海中覓食,必要時,牠們也會潛入水中覓食。皇企鵝是潛得最深的企鵝。牠們能潛到二百五十公尺深的水中覓食,並在水面下停留二十分鐘。牠們的胃很大,牠們可以離家很遠的地方吃得飽飽的,然後游回家餵牠們的小寶寶。
企鵝的交配和求偶
春天一到,企鵝便會開始返回群棲處。雄企鵝會首先抵達。牠們往往會選擇去年的老地方來築巢。企鵝通常每年都和同一個配偶交配。牠們在冬天或許會分開,但藉著求偶展示,牠們能彼此認出對方。雄企鵝會抬起頭來,拍動鰭狀肢,並大聲叫著,以吸引母企鵝。雄企鵝和母企鵝會交配,經過八天,胚胎四周會形成蛋殼。然後母企鵝的會生下第一顆蛋。三 四天後,母企鵝會接著生下第二顆蛋。
(國王企鵝),是世界第二大的企鵝,差不多三尺高,烏黑的頭,配有鮮橙色的羽毛於兩則,好像耳罩般。於是次旅程中,King Penguin成為最奮目最有趣的動物。牠們有趣的地方就是不怕人,甚至會跟著旅客,以好奇的眼光望著人。牠們亦喜歡玩耍、游泳、打架、總之是千奇百怪的動作,樣樣做到足,「謀殺」我們不少菲林。
住處
企鵝通常住在赤道以南,人跡罕到的地方才能看見牠們。有些企鵝住在寒冷地方,有些企鵝住在熱帶地方。但企鵝其實並不喜歡熱天氣。只有在寒冷的氣候中,牠們才會快活。所以,在遙遠 遙遠的南極洲沿岸冰冷的洋裡,那兒住著最多的企鵝。
企鵝的身體
企鵝看起來不像鳥,牠們的翅膀變成鰭狀肢,身體呈流線型,能輕快地在水中游來游去。企鵝身上覆蓋著一層厚厚的防水羽毛。在這層羽下有一層比較柔軟的絨羽可以保暖。此外,牠們的皮膚下面還有一層脂肪,也能防止體溫散失。
所有的企鵝身上都有類似的黑白花紋,這些花紋使牠們的求偶展示顥得更加醒目
企鵝的覓食
企鵝在海中覓食,必要時,牠們也會潛入水中覓食。皇企鵝是潛得最深的企鵝。牠們能潛到二百五十公尺深的水中覓食,並在水面下停留二十分鐘。牠們的胃很大,牠們可以離家很遠的地方吃得飽飽的,然後游回家餵牠們的小寶寶。
企鵝的交配和求偶
春天一到,企鵝便會開始返回群棲處。雄企鵝會首先抵達。牠們往往會選擇去年的老地方來築巢。企鵝通常每年都和同一個配偶交配。牠們在冬天或許會分開,但藉著求偶展示,牠們能彼此認出對方。雄企鵝會抬起頭來,拍動鰭狀肢,並大聲叫著,以吸引母企鵝。雄企鵝和母企鵝會交配,經過八天,胚胎四周會形成蛋殼。然後母企鵝的會生下第一顆蛋。三 四天後,母企鵝會接著生下第二顆蛋。
樹蛙
生殖方式:每年都回到同一個繁殖場所進行生殖活動,年長及體型大的個體比較早遷入繁殖場所。巢是由雄蛙所築,覆蓋物材料以枯芒草佔最高比例。巢沿著水邊成聚集分布,泡沫卵塊產於巢中,巢對成體、卵塊及蝌蚪都具有保護作用。雄蛙在巢中鳴叫,叫聲可分成求偶叫聲,配對求偶叫聲,遭遇叫聲及釋放叫聲四種,雄蛙會侵入其他雄蛙的巢中並造成敵對狀態(Agonistic status),干擾(Sexual interference )及共處(Coexistence )三種情況。雌蛙受雄蛙叫聲吸引而主動進入巢中形成配對產卵,但雌蛙對配對的雄蛙有選擇性。【雌蛙會同時和兩隻至四隻雄蛙交配,泡沫卵塊由雌蛙用後肢踢打形成,配對產卵時間大多在八小時以上】。雄蛙交配成功次數可多達六次,體型比較大的雄蛙獲得交配成功的機會比較高,但雌雄配對體型之間沒有顯著的相關性。
台北樹蛙的介紹
台北樹蛙
(1)生長的環境
樹蛙所生長的環境要有腐爛的樹葉、枯木和潮濕、鬆軟的泥土,方便它們挖洞築巢、產卵,最好能夠有安靜的生長環境,因為牠們要在安靜的環境裡才能順利完成交配和產卵,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個很大很大的水池,提供它們交配.產卵。
卵也是在水中孵化成小蝌蚪,而小池塘或小水溝也是牠們主要生活的地方,長大後通常生長在池塘邊的植物上。
(2)目前狀況
中強公園的樹蛙保育區主要在中強公園東北角,靠近信義信義快速道路的山區,目前此區植物非常多,姑婆芋、野薑花等生長茂盛,未受人為干擾。為了配合山邊陰暗潮濕的生態特性,特別於種植了耐蔭性佳的腎蕨、鳳尾蕨、臺灣姑婆芋、筆筒樹及山蘇花等植物;同時為了供應乾淨的水,由蓄水池加裝抽水馬達,定量供水送達樹蛙保護區,藉此維持溼地環境,用來涵養樹蛙,在設計上分為了五區,以免發生狀況時全部受害。
(3)瀕臨絕種的原因
台北樹蛙是唯一以「台北」命名的生物,且只有台灣才有的保育類動物,絕大部分集中在信義路五段的中強公園和象山,但這群瀕臨絕種的小青蛙,由於北二高信義支線的開發,面臨浩劫。
曾是台北樹蛙在台灣唯一的平面繁殖地,因為公園改建,填平濕地,也曾失去蹤跡。
台北樹蛙(樹蛙科)
英名:Taipei Tree Frog
學名:Rhacophorus taipeianus
特徵:本種為台灣特有種,體脊翠綠,但會隨環境而改變深淺,腹面淡黃色。眼後有一細皮褶延伸至腋部,瞳孔在休息時瞇成一線呈水平狀。體長在 3 ~ 5 公分之間。
卵與幼體:本種每次產卵300~400顆,卵塊呈球形,卵粒白色,外層有似肥皂泡沫之物質包裹著,此乃交配時,雌蛙利用後肢踢打其分泌的黏液、卵粒以及精液,混合著空氣而形成的。之後外表乾燥如殼狀,不變黃,具保溼功能。卵在 1 至 2 星期後孵化,巢成為蝌蚪暫時生存的小水坑,在巢中蝌蚪尚可藉腹部帶有的卵黃養份存活 40 多天,等待大雨把牠們帶入水池中。
習性:台北樹蛙最奇特的行為是雄蛙有築巢的習性,當每年10月至次年3月的繁殖季中,雄蛙會在巢中叫著「葛、葛、葛」的聲音以吸引雌蛙,而雌蛙則通常選擇聲音較低沈的大型個體,完成交配。台北樹蛙普遍分佈於陽明山國家公園的各個水域。
樹蛙所生長的環境要有腐爛的樹葉、枯木和潮濕、鬆軟的泥土,方便它們挖洞築巢、產卵,最好能夠有安靜的生長環境,因為牠們要在安靜的環境裡才能順利完成交配和產卵,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個很大很大的水池,提供它們交配.產卵。
卵也是在水中孵化成小蝌蚪,而小池塘或小水溝也是牠們主要生活的地方,長大後通常生長在池塘邊的植物上。
(2)目前狀況
中強公園的樹蛙保育區主要在中強公園東北角,靠近信義信義快速道路的山區,目前此區植物非常多,姑婆芋、野薑花等生長茂盛,未受人為干擾。為了配合山邊陰暗潮濕的生態特性,特別於種植了耐蔭性佳的腎蕨、鳳尾蕨、臺灣姑婆芋、筆筒樹及山蘇花等植物;同時為了供應乾淨的水,由蓄水池加裝抽水馬達,定量供水送達樹蛙保護區,藉此維持溼地環境,用來涵養樹蛙,在設計上分為了五區,以免發生狀況時全部受害。
(3)瀕臨絕種的原因
台北樹蛙是唯一以「台北」命名的生物,且只有台灣才有的保育類動物,絕大部分集中在信義路五段的中強公園和象山,但這群瀕臨絕種的小青蛙,由於北二高信義支線的開發,面臨浩劫。
曾是台北樹蛙在台灣唯一的平面繁殖地,因為公園改建,填平濕地,也曾失去蹤跡。
【配對】
【築巢】
【休息中】
【築巢】
【休息中】
台北樹蛙(樹蛙科)
英名:Taipei Tree Frog
學名:Rhacophorus taipeianus
特徵:本種為台灣特有種,體脊翠綠,但會隨環境而改變深淺,腹面淡黃色。眼後有一細皮褶延伸至腋部,瞳孔在休息時瞇成一線呈水平狀。體長在 3 ~ 5 公分之間。
卵與幼體:本種每次產卵300~400顆,卵塊呈球形,卵粒白色,外層有似肥皂泡沫之物質包裹著,此乃交配時,雌蛙利用後肢踢打其分泌的黏液、卵粒以及精液,混合著空氣而形成的。之後外表乾燥如殼狀,不變黃,具保溼功能。卵在 1 至 2 星期後孵化,巢成為蝌蚪暫時生存的小水坑,在巢中蝌蚪尚可藉腹部帶有的卵黃養份存活 40 多天,等待大雨把牠們帶入水池中。
習性:台北樹蛙最奇特的行為是雄蛙有築巢的習性,當每年10月至次年3月的繁殖季中,雄蛙會在巢中叫著「葛、葛、葛」的聲音以吸引雌蛙,而雌蛙則通常選擇聲音較低沈的大型個體,完成交配。台北樹蛙普遍分佈於陽明山國家公園的各個水域。
2011年1月1日 星期六
三十三種巨蜥
巨蜥是巨蜥屬(Varanus)的蜥蜴,包括了所有蜥蜴中最重的科莫多龍及最長的薩氏巨蜥。牠們的最近親是蛇蜥科及毒蜥屬。[1
| ||||||||||||
孟加拉巨蜥(學名:Varanus bengalensis)是分佈在孟加拉、印度及斯里蘭卡的巨蜥。牠們的體長達75厘米,尾巴長約1米。牠們吃細小的陸上脊椎動物、鳥類及鳥蛋、節肢動物及魚類。
孟加拉巨蜥有強壯的爪。印度一些地區傳說牠們可以牢固地抓住表面,馬哈拉施特拉邦就傳說西瓦吉的將軍Tanaji Malusare在辛哈伽德戰役中以一隻孟加拉巨蜥及繩子攀上辛哈伽德的城牆。[1
| ||||||||||||||
草原巨蜥(学名:Varanus exanthematicus),又名平原巨蜥,是巨蜥科的一个物种。主要分布在非洲大陆的中部到西部
| ||||||||||||||||
黃巨蜥體長1呎3吋,尾巴長1呎8吋。牠們的吻尖而且短。鼻孔斜開,較接近吻。腳趾短,第四趾不會長過大腿骨。頭部鱗片細小,眶上鱗片向外漸大。背部鱗片呈圓形,腹部鱗片光滑,共有65-75行。尾巴扁平,鱗片突起。背部呈橄欖色或黃色,有不規則的斑紋。腹部呈黃色,有一些褐色的橫紋,在喉嚨位置清晰可見。幼蜥背部呈深褐色,有黃色斑點,逐步變成斑紋。腹部也呈黃色,有深褐色的橫紋
| ||||||||||||||
荒漠巨蜥體長1呎10吋,尾巴長2呎4吋,牙齒尖銳。吻端凹陷,鼻孔斜開,較接近眼窩。腳趾較短,尾巴圓或稍為扁平。頭部的鱗片非常細小,背部鱗片細小及光滑。在頸部兩側的鱗片呈錐形。腹部鱗片光滑,共有110-125行。牠們呈灰黃色,或多或少有一些褐色的斑紋。幼蜥有黃色圓點及深褐色的斑紋。
| ||||||||||||||
| ||||||||||||||||
化石 | ||||||||||||||
| ||||||||||||||
| ||||||||||||||||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