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生態習性
蜈蚣之體壁缺乏臘質層因而降低抵抗乾燥之能力,故通常生活於潮濕之環境,而產卵於潮濕之土壤中。也因為如此,它們白天大多藏匿於土中、石下、倒木之鬆裂樹皮下、腐爛之木材、落葉或植物碎屑中;而於夜間活動,以減少水分之散失。它們偶而經由門下、窗戶縫隙或水管爬入廚房或浴室(Hickin, 1974)。蜈蚣為肉食性,主要以昆蟲及其他節肢動物為食。如不小心碰觸到較大的蜈蚣,它即會咬人,造成局部腫痛(Service, 1980)。雖有數種蜈蚣會咬人,但卻很少因被咬而致死者。然而,過去曾有一小孩因被蜈蚣(Scolopendra subspinipes)咬而致死之報告(周等,1996)。
(三)防治方法
通常人們很少針對零星發生之蜈蚣施以防治,除非住家深受其擾或大量發生時,才採取防治措施。必要時,於家屋內外縫隙、孔洞及其可能棲息之處所,利用殘效性藥劑噴洒,如賽飛寧、賽滅寧、酚丁滅寧、免敵克、安丹、陶斯松、大利松、加保力等。牆壁之空隙可施用粉劑,如加保力、硼酸或使用矽膠乾燥劑。室內利用除蟲菊精劑、列滅寧或其他合成之除蟲菊類藥劑進行非殘效噴灑,可提供立即防治之效(Bennett et al., 198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