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4日 星期六

貓熊的介紹[貓熊?熊貓?]

熊貓?貓熊? 近代最初訂名叫貓熊,意思是牠的臉型似貓, 橫書「貓熊」 體型又像熊。後來在一次博物館的展覽中,說明標題橫書「貓熊」二字。當時觀眾習慣直書從右到左的認讀,就唸成熊貓,從此以訛傳訛 ,久而久之就習慣叫熊貓。

台灣大學動物系副教授李玲玲表示,這個問題是因牠的分類尚未明確所致,但目前學界認為牠較接近熊科,叫牠貓熊似乎比較接近牠的原貌。大陸叫牠大熊貓可能是認為牠較接近浣熊等小熊貓科動物,而台灣則較可接受牠是熊科動物的說法,因此叫牠貓熊。

事實上,牠的正式學名叫Ailuropodamelanoleuca,貓熊和熊貓及英文名稱Giantpanda都是俗名,沒有正不正確的問題。雖然學界對於牠的分類仍不明確,但由於絕大多數的學者還是較能接受牠屬熊科的說法,而且牠真得比較像熊,因此李玲玲說,叫牠貓熊應該比較接近牠的原貌。

貓 熊 是 中 國 大 陸 特 產 的 珍 稀 動 物 。 有 人 叫 牠 「 大 熊 貓 」 、 「 大 貓 熊 」 , 在 大 陸 原 產 地 , 人 們 叫 牠 「 白 熊 」 或 「 花 熊 」 ; 在 外 國 , 英 文 名 稱 為 Giant panda 。 牠 到 底 是 貓 還 是 熊 , 一 直 頗 有 爭 議 , 一 般 人傾 向 於 認 為 牠 是 熊 類 的 一 種 , 把 牠 歸 入 熊 科 , 也 有 人 認 為 牠 既 不 是 熊 類 , 更 不 是 貓 類 , 認 為 牠 應 自 成 一 科 , 即 大 貓 熊 科 。 依 照 行 政 院 農 業 委 員 會 所 公 告 的 瀕 臨 絕 種 保 育 類 野 生 動 物 名 錄 , 貓 熊 歸 類 於熊 科 , 學 名 為 Ailuropoda melanoleuca 。

結論:貓熊和熊貓是同一種動物,只是有些人的教法不同罷了。

"食肉目""貓熊科"中,只有貓熊一種動物。牠體型比較大;外型像熊;腦袋又圓又大,像貓,因此就得到了貓熊這個名稱。牠的毛色黑白相間,主要居住在竹林中,所以人們又叫牠"花熊"或"竹熊"。

貓熊屬於"食肉目""貓熊科",貓熊科只有這一種動物,貓熊雖是食肉目動物,但牠以吃素為主。熊和小貓熊、浣熊都是食肉目動物,熊屬於"熊科",小貓熊和浣熊屬於浣熊科,牠們和貓熊有血緣關係。

貓熊只產在中國。目前,只有甘肅、陜西、四川三個省份有貓熊分佈。為保護牠們,從一九六五年以來,中國先後在四川的平武、南坪、青川、北川、汶川、寶興、馬邊、美姑、甘肅文縣和武都,以及陜西佛坪等地建立了十幾個自然保護區。

貓熊居住環境的特性是山高、谷深、樹茂、竹密。這些高山林區海拔在2000~4000公尺左右,夏天氣溫有攝氏30度,冬天氣溫達攝氏零下10度。雨水很多,山谷間河流也多,竹林生長的很茂盛。茂密的竹林不僅是貓熊食物的來源,而且是牠躲避敵人、生育後代的好場所。

六十萬年前,貓熊、貘、猩猩、掩齒象等分佈在中國和亞洲南部的廣大地區。那時氣候溫和。但是,在進入"冰河期"以後,由於寒冷的氣候以及人類活動的影響,和貓熊同期的動物,除了在亞洲南部能見到外,其它地區都已經絕跡。而貓熊的分佈區也縮小到只剩中國西南一帶。

貓熊是一種古老的動物,起源很早。牠本來是肉食性動物,現在卻進化成雜食性動物;牠在形態構造上,以及生態和生理上都 有不少轉變。比如,牠的裂齒退化,臼齒咀嚼面變寬,便於壓咬和嚼碎竹子。

食 物
  貓熊是雜食動物。牠們吃的食物有50多種,但以少數幾種細小的箭竹為主,尤其愛吃這些竹子的筍和比較嫩的莖葉。另外,牠也吃菖蒲、番紅花、枸杞等植物。有時候,牠還吃鼠、蛇、魚、昆蟲等小動物,但只是偶爾碰上了才抓來吃,並不特意去捕捉。不過,有時牠也會大搖大擺地闖入居民住宅,偷吃食物。

  動物園裡的貓熊,還吃牛奶、雞蛋、餅乾和各種蔬菜、水果, 牠們非常愛吃這些食物。

食 量
  一隻貓熊每天要吃15~20公斤左右的竹,大約等於五隻肥雞的重量,和一個10歲的小朋友五天的食物差不多。

棲 息 處 所
  由於貓熊既怕寒冷又怕酷暑,溼潤的高山林區成了牠們理想的棲息場所。貓熊的巢在樹洞裡,樹洞冬天暖和夏天涼快,可以擋風可以遮雨,是貓熊喜歡的家。

住 居 方 式
  貓熊是一種性情溫和的動物,牠們喜歡獨居,平時也是獨來獨往,互不搭理。公貓熊的生活範圍很窄,不超過1 平方公里,常和其它貓熊的範圍相疊。母貓熊的生活範圍更小,只有0.15平方公里,牠們會阻止其它母貓熊進入自己的領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