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名:黑面琵鷺 (黑臉琵鷺)
英名:Black-faced Spoonbill
學名:Platalea minor
體長:71~83公分
黑面琵鷺為朱鷺科的水鳥,朱鷺科全世界共有28種,分屬於朱鷺亞科及琵鷺亞科。琵鷺家族的成員是因其扁平如匙狀的長嘴,極似中國樂器中的琵琶而得琵鷺(Spoonbill)之名。
本家族的成員在台灣紀錄有琵鷺及黑面琵鷺兩種,牠們之間最大的區別為黑面琵鷺的額、眼先及嘴基部為黑色相連。黑面琵鷺體長約74公分,其嘴黑色,冬羽全白,但亞成鳥初級飛羽外緣為黑色,在繁殖時期(夏季)頭頂上會長出膨鬆的黃羽冠及黃色的頸圈。
黑面琵鷺分布亞洲東部溫帶地區,屬東亞地區的特有鳥種,牠們每年秋季由北方飛往南方渡冬,至翌年春季再陸續飛返北方,其渡冬區包括香港、南中國、越南及台灣等地,渡冬停留時間長達半年。
2、家族:全世界琵鷺亞科共有兩屬六種 (全球分布圖參考網業)
琵鷺屬 Platalea
■黑面琵鷺(Black-faced Spoonbill) P. minor
■(白)琵鷺(Eurasian Spoonbill) P. leucorodia
■非洲琵鷺(African Spoonbill) P. alba
■黃嘴琵鷺(Yellow-billed Spoonbill) P. flavipes
■皇家琵鷺(Royal Spoonbill) P. regia
玫瑰琵鷺屬 Ajaia
■玫瑰琵鷺(Roseate Spoonbill) A. ajaja
3、型態
嘴長,先端扁平呈匙狀,黑色;腳黑色。額、嘴基部、眼先端黑色且相連。夏羽:全身大致為白色,後頭飾羽及胸黃色。冬羽:全身白色,飾羽變短。亞成鳥似成鳥之冬羽,但嘴呈暗紅褐色,初級飛羽外緣黑色。
4、生態
通常單獨或成小群出現於海岸附近、河口、沙洲等淺水地帶。覓食時,以嘴在水中左右掃動,捕食水中生物。夜間覓食,於白天休息,台南縣曾文溪口為現今全世界最大之黑面琵鷺之棲息地。
最早在台記錄:1863年,史溫侯在淡水河口發現一對黑面琵鷺。
5、目前的威脅
人為獵殺:1992及1995年分別傳出槍殺黑面琵鷺事件。
棲息地環境變遷:曾文溪漂砂量日漸減少,溪口淺沙地漸漸消失。
棲息地遭破壞:如因觀光需要建立廁所,而將污物排入溪口黑面琵鷺之棲息地等。
觀光壓力:於日間進行黑面琵鷺觀光活動,恰好是黑面琵鷺休息之時,黑面琵鷺不堪其擾,且輕航機等水上活動均威脅黑面琵鷺之生存空間。
6、遷徙—(圖片參考網頁)
a. 朝鮮半島:北韓、南韓的Chong-ju、Chong-chon及漢江(Han River)等河口。
b. 中國:松花江口、鴨綠江口、江蘇沿海的鹽城、長江河口的崇明島及南側之杭州灣、香港的米埔后海灣。
c. 台灣:蘭陽溪口、客雅溪口、大肚溪口、鰲鼓、曾文溪口、高屏溪口、澎湖及金門。
(1999衛星追蹤遷徙路線圖、無線電繫放活動範圍調查、1999黑面琵鷺北返軌跡、1999香港黑面琵鷺北返衛星追蹤記錄—圖片參考網頁)
7、主棲地
曾文溪口北岸新堤:1904-1973年曾文溪河口向外延伸7-8公里,由青草崙向西直到新浮崙沙洲,並逐漸向南移,北岸形成寬闊的新生地,台南縣政府於1984年委託水利局,辦理新河堤以及七股海堤的設計及施工,1987年3月完工,共修築新河堤6.95公里以及七股海堤3.05公里,同時在與舊北堤之間造就了827公頃的海埔新生地。靠近西邊海堤的280公頃開闊淺灘,因潮水經由三號水門(十孔仔)進出,形成浮覆地,就是全世界一半以上黑面琵鷺度冬的主要棲息地,其餘在主棲地以東的500公頃,則被漁民開墾為養殖魚塭(東漁塭),秋收之後放低塭水休息,所剩雜魚正好為黑面琵鷺覓食佳餚,隱蔽環境也是親鳥帶仔鳥活動的樂園。
8、繁殖區
a. 已知之繁殖區: 北韓、南韓西部海域之岩石小島。包括蝟島(Ui-do)、大甘島(Teagam-do)、Sogam-do、Rap-do、Unmu-do、德島(Tak-do)、齊山島(Chilsam-do)、玉島(Yu-do)等島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