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4日 星期六

黑面琵鷺的介紹2

黑面琵鷺,台灣稱黑面琵鷺,又稱匙嘴鷺、琵琶嘴鷺。因其扁平如湯匙狀的長嘴,與中國樂器中的琵琶極為相似,因而得名;亦因其姿態優雅,又被稱為「黑面舞者」、「黑面天使」;屬鸛形目、朱鷺科、琵鷺亞科,琵鷺亞科族群全世界共六種,其中以黑臉琵鷺數量最為稀少,屬全球瀕危物種類別之一。故當黑臉琵鷺在每年10月至翌年2月渡冬時,東南亞觀鳥者會到處觀測關主其過冬狀況並統計數目。

特徵

特有的琵琶形的大嘴是琵鷺類鳥類共有的特徵,長的很像可能混群的白琵鷺,與白琵鷺比較,黑面琵鷺顯得體型稍小一點,面部的大片黑色裸露皮膚和短而蓬鬆的冠羽是黑面琵鷺主要的辨識特徵。繁殖期的黑面琵鷺冠羽和胸前的羽毛有明顯的黃色。

食物

灘塗濕地各種細小生物,琵琶型的嘴有如探雷器,幫助他們發現食物,相比於鴴鷸類細長的喙,琵鷺的嘴更適合發掘淺層的食物。

生態分佈

黑面琵鷺喜歡在泥濘水塘、湖泊或泥灘等海岸□地區的生境中活動,常在水中緩慢前進,嘴往兩旁甩動以尋找食物。

黑面琵鷺繁殖在朝鮮島嶼和遼東島嶼(大連附近的形人坨)。據記載冬季至臺灣及中國的華中華南地區江西、貴州、福建、廣東及海南島和越南北部越冬,過去曾在菲律賓越冬。目前世界上僅存600餘只,多數在臺灣及香港越冬。


台灣:每年10月至次年4、5月可在臺南縣七股鄉附近看到。曾出現於宜蘭、關渡、大肚溪口,以及曾文溪口等地﹔曾文溪口平時約有160只棲息。2000年的調查中曾經多達488只,約占全世界估計量的三分之二,2006年11月26日經臺南市野鳥學會及臺南縣黑面琵鷺保育學會聯合觀測,已達最高數目之1017隻,應是全世界已知的最大族群。

大陸:據觀鳥愛好者近期提交的記錄,在珠江口一帶(廣東深圳、香港的后海灣、濕地公園與澳門離島)、江西永修、上海崇明及福建閩江口等地有確證的黑面琵鷺觀測記錄,其中廣東深圳的福田紅樹林,每年有約50只左右的黑面琵鷺種群越冬,上海崇明東灘可以初步確證為黑面琵鷺的遷徙通道。
注:2004年冬季,在福建福清海灣濕地,觀鳥愛好者發現有60只左右的黑面琵鷺停留越冬(長達5個月)。

繁殖與保護

IUCN瀕危等級:受威脅,生效年代:1996年
IUCN瀕危等級:EN C1+2b,生效年代:2003年
臺灣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第一類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生效年代:1992年
中國國家重點保護等級:二級,生效年代:1989年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瀕危,生效年代:1996年
日本環境省滅危懼IA類
其他別稱

台灣七股當地人因其嘴巴扁平像湯匙在水中攪來攪去找東西吃,稱之為「撓片不」、「黑面撓片不」、「黑面仔」、「黑面鳥仔」。台灣的宜蘭地區則稱為「飯匙鵝」。



台南縣黑面琵鷺保育學會與德州農工大學野生動物及人類系博士生合作,依黑面琵鷺外型分為四個年齡層:

類別
年齡區分

第一類
10歲以上

第二類
5歲以上

第三類
2至5歲

第四類
1至2歲



【1】第一類:嘴端黑色脫落成黃色或肉色,其餘喙部仍為黑色或多橫紋。

【2】第二類:飛羽全白。

【3】第三類:眼睛周圍皮膜呈黃色,眼紅膜為紅色。

【4】第四類:每年一月底,在頭部及胸部開始長出黃色的繁殖羽

繁殖羽:

台灣南部二月的氣候逐漸暖和,則黑面琵鷺成鳥開始在頸部及頭頂後換上金黃色的羽毛,此時的黑面琵鷺羽剛到台灣渡冬初期有明顯的不同,這種金黃色的羽毛,被稱為夏羽,也叫做繁殖羽。但一些來台灣渡冬的亞成鳥,在二月時並沒有明顯的金黃色羽毛。

棲息:

黑面琵鷺在每年九月陸續從北方來到台灣度冬,以到達台南縣曾文溪口的海埔新生地最多。剛抵達時,在白天大部分的時間都成群的並排在棲息的溪口漂浮地睡覺。

覓食:

黑面琵鷺通常是在黃昏時才開始覓食,因此我們在白天總是看到他們在休息、睡覺。隔年二月,黑面琵鷺開始會在白天覓食,應該是為返回北方而先預先儲存體力。

洗澡:

曾文溪口的覆浮地,市黑面琵鷺洗澡、整羽和互相嬉戲的地方。由於受到長嘴的限制,黑面琵鷺只能整理自己身上和翅膀附近的羽毛,頭上、頸部等附近的羽毛必須由同伴互相整理。他們趁水漲潮時,不斷的伸展、振動翅膀,來保持與的乾燥。

看似嬉戲,可卻又更深一層的目的,那就是幫同伴清潔、整理羽毛。由此可知,黑面琵鷺果然是群居的生物。

每年三月開始,黑面琵鷺會陸續飛回北方,直到十月的時候,他們才會台灣渡冬,我們才能看到牠們活躍於溪口的覆

 

浮地。在南韓、北韓及遼寧外海的小董上,曾經有黑面琵鷺的繁殖紀錄外,目前尚未知道他們飛往何處

黑面琵鷺主要的渡冬區有三處:

【1】台灣曾文溪口的潟湖漁塭

【2】香港米埔后海灣的福田生態保護區

【3】越南紅何三角洲的潮汐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