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3日 星期一

梅花鹿絕種了嗎???

台灣梅花鹿為台灣特有亞種,台大畜產系染色體核型研究發現,台灣飼養之台灣梅花鹿(Cervus nippon taiouanus)染色體數2n=66(4X,62V)。梅花鹿具有討人喜愛之外貌,但早期大量捕殺的結果,導致野生梅花鹿已近絕跡。期望藉由品種介紹,使大眾對於梅花鹿能有更深瞭解,進而珍惜台灣特有畜產生物,使其能綿延不絕。



台灣梅花鹿(Formosan Sika Deer)







品種特徵

台灣梅花鹿生性敏感而機警,毛色特徵夏季為栗紅色,背部有白斑,冬季則為茶褐色,其斑點全年可見,且分佈循一定秩序,以背部正中的一條黑線為基準,兩側各縱排12個白斑,另有白斑不規則散佈在其它各處;腹部、四肢內側、尾下為白色,臀部還有印記似的大白斑。公鹿的體型較大,身長約 1.5 公尺,肩高約 1 公尺, 在兩歲時開始長角,而且每年增加一個分叉,5歲後才停止分叉,角長可達70公分以上,當秋季交配的季節來臨時,雄鹿會彼此卡角,以爭取鹿王的地位及與雌鹿交配的權利。而雌鹿的體型較小,且頭上無角。其主食為狼尾草、苜蓿和銀合歡、榕樹葉等。梅花鹿在秋季交配,懷胎8個月,次年4~6月間可以生下小鹿。

 
品種來源

台灣梅花鹿是台灣的特有的梅花鹿亞種,明朝萬曆31年(1603年)陳第的「東番記」,文中有甚多台灣梅花鹿的記載。1623年荷蘭人進入台灣,積極捕鹿,年穫量曾達 12 萬張鹿皮,但也因大量濫捕而使野外的台灣梅花鹿瀕臨滅種。由於民間養鹿事業始終未間斷,梅花鹿在養頭數雖然逐年因產茸量少而漸減,但政府另有梅花鹿復育與野放計畫,暫時沒有滅種的危機。
http://www.angrin.tlri.gov.tw/Breed_Res/Breed_34-35_h.htm
在野外已消失

台灣梅花鹿是台灣的特有亞種,三、四百年前在台灣中低海拔的平原及丘陵常可見其活動,明朝萬曆 31 年(1603年)陳第的「東番記」,文中有甚多台灣梅花鹿的記載,其對台灣印象最深刻的動物就是鹿,其文中甚多描述成群的鹿及原住民獵鹿的情形。1623 年荷蘭人進入台灣,因日本人對鹿皮殷求甚切,台灣的鹿成群遍野,因此荷蘭人積極鼓勵比原住民勤奮的中國人來台開墾參與捕鹿,並引進歐洲的獵犬參與捕鹿,並於 1630 年開始販售捕鹿證, 1638 至 1639 年是中國人在台灣的捕鹿最盛期,其年收穫量為 12 萬張鹿皮,1640 年台灣已成為日本鹿皮市場最大的供應國,也因日本市場的需求,使得菲律賓、泰國與台灣等三個東南亞的產鹿國的鹿隻瀕臨滅種,另又由於稻米及甘蔗的持續開墾種植,及人類對棲地的開發與獵捕,導致最後一隻梅花鹿於 1969 年在野外絕跡。

因鹿茸在中國人的藥典中是甚為滋補之物,因此,雖然梅花鹿在野外已絕跡,但在台灣早有甚多的農戶有圈養鹿隻以收採販售鹿茸以謀利之事業,因此在農村仍保有為數甚多的梅花鹿,但因生產鹿茸的需要,而有引進其他鹿種雜交的可能,而台北動物園也為展示之需要,保有近百隻的台灣純種梅花鹿。

梅花鹿復育計畫

1970 年代,生態保育工作日受重視,國際自然資源保育聯盟(IUCN)積極著手各項物種的保育計畫,復育計畫即為其中的重點工作之一,世界各地陸續有多種復育計畫同時在進行,台灣梅花鹿被列為受威脅最嚴重的鹿種之一,該聯盟曾數次來函,希望我國進行拯救該物種計畫,台灣梅花鹿的復育計畫就在此情況下產生,於民國 73 年由墾丁國家公園開始推動台灣梅花鹿復育計畫,經過篩選,選定台北動物園的梅花鹿做為復育的物種,於民國 75 年由台北動物園提供 26 隻梅花鹿作為復育的種源,復育計畫進行至今已歷時近 20 年,已在野外保存近三百隻純種台灣梅花鹿的品系,並因此復育計畫,使得棲地生態環境保持完整,並使同域生物共同受到保育,讓社會大眾因復育計畫而對野生動物的保育有更深刻的認識,以及提供研究場所及設備培育了野生動物保育及研究的人才。目前復育梅花鹿鹿群所遭遇到最大的問題,是當地有為數甚多的流浪狗對鹿隻有很大的威脅,鹿群偶會偷食農作物與當地民眾有衝突,以及尚有當地獵人會偷獵梅花鹿等等。

動物園的梅花鹿保育行動

因台灣梅花鹿的復育種源是來自台北動物園,而台北動物園也自許將野生動物保育工作視為己任,因此動物園的園徽就以梅花鹿為標誌;動物園梅花鹿的認養,除了將加強動物園園內梅花鹿展示場的美化與欄舍的舒適,及加強遊客對梅花鹿的認識與保育認知外,將與墾丁國家公園合作,繼續進行保育教育活動,期望未來,能在更多的台灣平原看到梅花鹿的身影,讓梅花鹿能與我們的子子孫孫在美麗的寶島長長久久和諧的共同生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